经典名著,为何有人觉得《三国演义》后期出现了“烂尾”?
2022-09-14
3 阅读
《三国演义》前期,对人物角色的刻画描写细致入微,对战争场面的描述也是非常细致的。
例如刘备对关羽说了什么,张飞听后有了什么反应;在战场上,吕布开弓放箭,正中画戟小枝;关羽调转马头,对黄忠用了拖刀计……在谋略方面,荀彧出了什么策略,程昱又提出了什么看法,每一句话都写得很细致,充满了奇思妙想。
而小说写到了后期,这些细致的奇思妙想全都没有了,主要内容全都变成了更大的战略思路,距离普通读者的理解力有些远了。
例如后期描述战场,经常是甲方指挥大军冲锋,乙方大败,慌忙撤退,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整个战争场面,没有了重点武将的一招一式的对峙,也没有了什么情况下,谁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逻辑过程。
因此,当代读者一说到《三国演义》,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物的印象,提到的,大多是早期人物的内容,而对于后期的武将、谋士,普遍都没什么感觉。
这就是《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后期内容吸引力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作品,无论古今中外,基本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为作者的创意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长篇小说写到最后的时候,其实也是作者创意枯竭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