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将何去何从?
今年国内建筑行业发展可谓荆棘遍布,一路坎坷。
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房住不炒”的方针在各级政府的调控下执行得越发坚决,房地产投资不会是中国未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那么在此背景下,我们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将会何去何从?
中国房地产爆火起源于城镇化和棚改,截止到2019年末,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
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左右,在2000年是35%左右,2016年时已经达到57%左右,单纯从比例角度来说,这个比例将会进一步上升。
与其他国家相对比,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趋向结束了呢?
基于以上,大规模的新建和棚改将会越来越少。
中国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大约在20世界80至90年代面世,中国房建大发展时期的商品房也大约有20年的历史了,普通房屋主体结构设计的年限一般是50年,这些房子的主体结构虽然可以使用,但是部分装饰装修和安装构件已经进入了寿命结束的阶段,尤其是建筑外立面和给排水管道。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旧小区改造越来越多的原因。
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中央最近提出发展内循环经济。
内循环经济的特点就是挖掘内部资源,大规模的新建是没有了,主要要消耗存量,对存量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挖掘。
对于房建来说,降低新盘建设速度,通过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挖掘新的潜力,推动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和拓展新功能、老旧居民小区品质更新、人居环境更新,尤真是老旧小区改造,不需大动士木,就能焕发青春拉动产能。
2020年初的疫情让我们措手不及,在疫情最严重的那个阶段,我们突然间发现中国的医疗系统还有多么大的漏洞和不足。
作者所在的城市,疫情过后就有三所医院进行改建扩建,目标建设成全国一流、国际领先的国家级区域传染病医疗中心。
这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新建住宅项目或者社区创新一定会加大配套医疗系统的建设,良好的居住环境有益于身心健康,便利的医疗系统会增强应对不可知卫生风险的抵抗力,科技住宅、医疗住宅等主题的新型社区将会大力发展。
当下,地产公司更会从设计角度去关注相关题材,做好绿色健康的、舒适安全的、智能便利的新一代住宅。
疫情爆发之后,社会秩序被短暂的打乱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快递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等等被人们重新认识,平常没有显露的问题不断显现,本来就矛盾重重的物业服务行业越发的让人重视,疫情过后更加贴合人民需求的物业服务将会不断涌现,物业服务会迎来变革,垃圾处理、食品配送等在内的现代住宅服务业会迎来大发展。
早在2014年,万科在年报中喊出向城市配套服务商转型,并表示:“未来三年,万科这些业务方向将逐渐显露出来。
”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基建狂魔这个称号是建立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的。
手机信号好、到处通水通电、偏远的山区也能有宽敞的柏油马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靠着建筑工人肩抗手拉出来的,随着人口红利的丧失,基建狂魔的速度一定会慢下来。
在未来新小区也会建老小区也会修,但是光靠人力是不行的,未来社会的建筑行业一定会从“人”向“科技”转变,用科技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用科技解决住房品质的问题,用科技解决突发情况下疑难问题。
碧桂园已经在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造机器人,准备像生产汽车一样准确地建房子。
科技的进步将会重新塑造房地产行业的形象,与房地产相关的科技会促进行业结构升级,改变现在的房地产产品。
另一方面科技对于房地产运营带来深层次的创新,在营销方面显现的更为明显。
工作模式和人员都需重新设计和改变。
无论是施工单位还是咨询亦或是地产公司,都要做好应对科技大发展带来的市场转变,对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
十多年前建筑业人才奇缺,随着大学的扩招造成人才泛滥,千篇一律的培养模式导致从业人员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各种浅显模糊的概念大行其道,没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没有自己独特的手段和方式,没有自己的护城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无限内卷。
房子在那不会变,变得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