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后,长安为何永远丧失了作为帝国首都的资格?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都城,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即经济和安全。
在古代中国,所谓经济其实主要指土地粮食生产能力,能否供应首都及周边;另一个,即是安全,这个安全又分为两部分,一是能否控制全局,有利于四面出击镇压国内反抗,二即是都城是否有自保能力,能在四方勤王兵马到来之前抵御敌人的进攻,交通是否便利,有利于四方资源汇聚。
唐及之前,西安能够成为都城,恰恰是这两个条件都能满足。
首先,关中是所谓的四塞之地,四面关城,易于防守,安全;其次则是关中平原富恕,沃野千里,在秦汉时期是能够负担得起一个都城所需要的粮食、物资等,不至于被敌人困死,也就是传说中的进可攻退可守。
而唐之后,西安再也无缘都城,原因也并不复杂,归结起来就是两点,一是中国重心和经济的南移;二是长安和关中固有的弱点,即本身体量有限,已经无力负担一个人口急剧增加的都城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等。
刘邦定都长安,有一个人物起了关键的作用,那就是娄敬。
娄敬当年在劝说刘邦定都关中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娄敬这段话给他换了个官位,还得到了刘邦的赐姓,从此和皇帝连了宗,姓刘。
所谓的一言兴邦也不过就是如此罢了。
其中说的很明白,“四塞以为固”,安全,西边萧关、大散关一封,陇西、巴蜀不足惧;东边潼关、函谷关锁住崤涵通道,东南武关锁钥,另外加上黄河天险,谁想打进来都不那么容易。
外边再乱,长安自身不乱,整个帝国局面就不至于糜烂。
再加上膏腴之地,号称天府,这可不是后来成都平原那个天府,最早的天府之国是陕西的关中平原。
既安全,又富恕,选之作为都城,是不是再合适不过?
而且这中间还有另一层原因。
即当时中国经济的重心在中原之地,也就是黄河两岸,今天的河南河北。
扼关中以自保,取中原财富以富国强兵,整个国家就是所谓铁桶般的江山,无人可以撼动。
但整个局势在慢慢的变化。
其实不止隋唐之后无人建都西安,隋唐本身就已经有所变化了。
比如隋炀帝就开始把重心移向洛阳,他在东都洛阳呆的时间其实比长安多,大力营造大运河。
隋炀帝真的仅仅是为了扬州的琼花么?
显然不是。
三国时期吴国开始,江东之地已经得到开发。
而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晋八王之乱以及随后的五胡乱华,中原混战,大批中原士族、百姓大规模南迁,即史上有名的“永嘉南渡”,大量的中原百姓南迁的结果就是南方长江流域开始得到大规模开发,原来草木横生蚊虫瘴气遍布的江南开始变成粮仓和富恕之地,现在的江浙和江西,已经从帝国的边缘蛮荒险远的边疆变成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形胜之地。
这么一来,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就由中原移到了江南,粮食、财富都在江南,隋炀帝大修运河的举动就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事实上,随后唐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混战,中原百姓避乱南下;靖康之耻,宋室南迁,一次次南迁的结果就是长江流域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江南,也就是今天的江浙还有当年的江西,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一天比一天重要。
在这个时候,定都就越来越需要仔细权衡了。
财富来自于江南,而农耕时代,对农耕民族威胁最大的始终是来自大漠和东北的游牧渔猎民族,两者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非常重要,是要财富呢,还是要安全?
要财富,建都江南就是最好的选择,那就是建康,南京。
可定都南京的通常都是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为了华夏正统,还是必须兼顾中原。
结果宋就做了一个后世看来不明智的选择,定都开封。
开封相比长安洛阳差在哪里呢?
它周边太空旷了,无险可守。
虽然通过运河,能够享受江南的财富,但亡国也就更加容易。
靖康之耻虽然有靠神棍开城跳大神的神操作,但就开封的地势,其实也守不了多久的。
不过要重新回到长安,也不可能了。
关键的原因除了自身已经不能供养一个大国首都以外,还在于黄河。
黄河的航运价值很低,而长安想利用黄河,还有一个天然的障碍,三门峡。
这个三门峡,神门、鬼门、人门,三门,乱石穿空,横亘在黄河中央,使得这一段的黄河根本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更不用说用来运输了。
这就极大的限制了长安利用东南财富的能力。
如此局面下,长安、洛阳都有其局限性,开封已经证明不堪大用;建康、杭州(临安)都偏居一隅,有财富之力而无控漠北安全之功,最终元修通京杭大运河,算是解决了这一难题,大运河运输江南财富,幽云十六州维护京师的安全。
这样一来,看来看去,还就是曾经的边陲之地幽燕后来居上,算是兼顾了南北。
但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威胁来自海上。
这也算是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堂堂京师竟然被人烧了两次。
看来,这世上永远没有所谓的真正的两全之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