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朱耷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的书法,带有奇特、郁闷而又高古、浑穆的气息,这与其精神上的茫然、失落和生活上的潦倒、落魄是互为表里的。
要认识八大山人的书法特点,首先要清楚他的人生经历。
朱耷原本是明朝皇家宗室,是宁王朱权后裔。
为了躲避清朝政权的迫害,他与大多数明朝宗室成员一样,改名换姓,隐居遁迹。
他先是剃发出家,当了和尚。
后来家人去世后,他又还俗,再后来又当了道人。
改朝换代本来是历史的必然,但在他的心目中,却是国破家亡,他的内心深处,对清廷是充满憎恨与厌恶的,而这种情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他的书法艺术之中。
从他早期的书法作品来看,欧阳询、黄庭坚和董其昌三人对他的影响很大。
也许在朱耷的心中,欧阳询并非他的真爱,但与唐之后的大多数书法家一样,欧体是他的必修课,在练习用笔、结体方面,欧体有其独到之处。
而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则是明末清初的风气。
董其昌对当时书坛的影响,非我辈所能理解,对于当时的人而言,董其昌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就连八大山人这样的世外高人,也不能免俗。
而黄山谷,则是八大山人的真爱,这从他的《刘伶酒德颂卷》中就可以看出,黄庭坚的风格非常明显。
即便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也仍然明显地保留有山谷之风,可见,黄庭坚对朱耷书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当然,在他60岁以后,他的书法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他以自由、圆润的线条,以夸张、变形的结体,于摆动中求平衡的方式去书写。
晚年的他,在用笔上不再追求提按顿挫,用秃笔让笔画更加饱满凝练,线条更加质朴自然。
而在字形上,则尽量将外廓伸张,让上下左右对比强烈,同时又外紧内松,在奇特的夸张变形中体现他高超的造型能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晚期的作品中,明显带有汉末章草的趣味,笔法简练淳厚,韵味古雅生拙,是典型的魏晋风度。
这与他后来大量临习索靖、钟繇等人的书迹是分不开的。
我们看前人对朱耷书法的评价中,经常会出现“胎骨于魏晋”“有钟王之气”等论断,对此很多人不理解,怪怪的朱耷书法一点都不像王羲之的字啊!其实,前人的评价,指的就是朱耷晚年书法中的章草意味。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