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学校副校长就五六个,中层领导更多如牛毛,这正常吗?
首先明确的一点,这是极不正常、极其荒唐的事情。
学校校级领导多,肯定是不利于学校的管理的。
所有校长都知道这个道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副校长多产生的原因1.为了均衡教育,各地方都对校长的任期有限制,学校的校长是流动的,但副校级领导却不参与流动。
我国为了抑制教育的择校热,切实减轻百姓的教育负担,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出了教育均衡。
对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求实行轮换制。
这种设计的思想是对的,通过几次的轮换,达到了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均衡,最终实现各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管理水平的均衡,以达到教育均衡。
消除择校热,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及负担。
但由于在这种交流中,很多地方都没有实行副校长的交流,副校长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太长,根深蒂固,新校长又没有对他有知遇之恩,因此在工作上可能配合的默契度不高,对学校工作开展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新校长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磨合后,就有可能重新提拔一个副校长来配合自己的工作,而对原来的副校长由于抱着不得罪的人想法,又没有免去,实行暂时悬起来。
这样经过二三次校长交流,就有可能使学校的副校长越来越多,我所在的区,最多的学校副校长达11人。
2.副校长到龄后没有及时免职造成的。
由于中国人的官本位和中庸思想一直存在,大家可能会狠抓工作,但真的让他去把一个人的官帽摘去,是很难的,学校的副校长以不是行政事业的官,行政上的领导由组织部根据规定执行,到龄组织谈话,退二线。
而学校的副校长本职上仍是教师,很多的也不是组织部管理的,一般都是校长提名或报请主管局任命或免职的。
因此很多校长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到龄的校长也没有及时报主管局免职,结果导致副校长越来越多。
3.有的校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提拔任用副校长。
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总体很好,但也有的学校也有江湖。
学校中总是有一部分是追求上进的,但他追求方式不同,并不是通过出色的工作表现,而是通过各处人脉关系来达到,有的校长顶不住压力或出于自身的考虑,违规提拔上来的。
二、副校长多的危害1.不利于学校的分工。
一般学校的分工为教育一块(德育)、教学一块、后勤一块。
如果副校长 较多,给学校分工带来难度。
有的学校为了解决学校分工难的问题,把教学工作分为了两个部门一个是教务(教学)、一块是教研;德育工作分成两块一个是学生德育、一个是教师德育;为此还专门配了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副校长还多,就分成了两块,一个是学校硬件设施安全副校长(房屋、消防、食品)和学生安全两个副校长分管。
前一阵子,看到有个省厅专门行文要求学校专门配一个分管安全的副校长。
2.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每一个副校长都是分管领导,为了体现分管领导的价值,必然要给其配备助手,也就是中层领导。
这样会导致学校的中层干部太多,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另外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既然是系统工作就不能分割太碎,太碎了就缺乏系统性。
很多的事实已经证明,一个学校的领导干部多的学校,管理都是不上水平的学校,出了问题也是互相推诿扯皮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来的学校。
3.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团结。
从教师走上领导岗位后,很多人不是想地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去为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出力,而是首先相到的是一要迅速减少自己的带课量,二是如何在制定各种考核政策时有利于自己。
这也是网上有报导:领导绩效多,教师绩效少的根源之一。
另外领导课带少了,教师的课务就必然增加,教师怨言多,情绪不好。
办学的主体在于教师,教师不满了,出工不出力地多了,学校还能走得远吗?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1.主管局层面。
一是根据各学校的规模和教职工总数,限定各学校的副校长职数、学校内部职能部门和各职能部门的职数。
坚决不突破,谁突破,追究谁的责任,同时也必须要求把多出的职数必须裁减掉。
二是建立副校长和校长一样的流动机制,促进校级领导的均衡,同时也打破副校长原有的人脉结构和资源,以有利于校长的工作的积极开展。
三是建立校长因工作不力、工作失误造成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学校校级领导集体就地免职的机制。
这样才可能使学校校级领导集体团结一心抓紧管理,齐心协力抓教育教学质量和师德建设,才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2.校长层面。
校长要坚决顶住压力,不乱提拔人,坚决做到在职数范围内择优用人。
对到龄的领导要及时根据职权范围免职。
3.探索建立学校扁平化管理。
最有效的管理,是减少管理环节,建立扁平化的管理。
对于学生数在500人左右或以下的学校来说,最好只配一名副校长就行了,配齐三个处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就够了,副校长协助校长做好三处一室的管理。
校长不在校时,代行校长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