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是怎样的呢?

2022-09-18
12 阅读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最出彩的三位汉臣就是周培公、姚启圣和李光地。

剧中,周培公起自寒微,正气凛然,一心为公,为了大清江山以书生之身领兵平叛,最后却被贬到东北盛京病困而死;李光地虽然也曾经是个正人君子,赢得了蓝齐格格的青睐,但后来学会了油滑,亲手埋葬了权臣明珠,但最终仍然逃不过被贬台湾的结局;反倒是姚启圣,深谙帝王心术,对康熙的打压逆来顺受,有功而不贪功,在最辉煌的顶点急流勇退,反倒得了善终。

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这三人的形象则是另一码事。

先说周培公,此人官职和影响力比电视剧中小得多起于贫寒这一点,周培公和电视剧中情况相似。

他幼年父母双亡,生活落魄,吃了上顿没下顿。

后来靠着学识,当了一个州县城中的小吏,但是生活并没有什么改善。

直到他认识了一个在历史上没留下名字的“显赫之人”,跟随其入京,当上了内阁供奉。

在其后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周培公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不是领兵打仗,而是劝降陕西提督王辅臣。

吴三桂举起反旗后,王辅臣作为呼应也反了。

两人一南一西,对清军形成了包围。

康熙命令大将图海带兵先平定王辅臣,避免己方两线作战。

而周培公,此时是图海的幕僚,他接到同乡龚荣遇的密信,说王辅臣现在也在犹豫。

周培公于是自告奋勇,前去劝王辅臣归顺。

不知道是周培公是真的口才好,还是王辅臣压根就后悔造反,二人很快达成一致,王辅臣献上平凉名册,正式接受了清廷的招抚。

周培公也因为这个功劳,被任命为山东登莱道。

但是他与登莱总兵脾气不对,两人的矛盾尖锐到无法共事的地步。

周培公任满三年,就辞官回家了。

公元1690年,漠西蒙古的活佛噶尔丹反叛。

周培公将自己的平叛意见写成奏章,托人送到京城。

康熙看后非常赞赏,便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东北方面的防务。

周培公在任上干了11年,直到公元1701年去世。

由此可见,周培公确实在盛京呆了很长时间,但他是去做官的,而不是被贬谪的。

这一点与电视剧的出入是最大的。

再说说李光地,此人其实更像剧中的姚启圣李光地自幼聪颖,在1670年的科举考试中得中二甲第二名,被选为庶吉士,前途一片大好。

不过在他回家省亲的时候,三藩之乱爆发,耿精忠想要招降李光地,但被其严词拒绝。

康熙帝感叹李光地的忠诚,于是任命其为领兵大臣。

1677年,李光地因功被提拔为侍读学士,但不久之后就因父丧而丁忧。

1678年,同安的蔡寅组织了起义军反叛,李光地组织乡勇进行抵抗,解了安溪之围;不久之后,台湾的郑经又派遣刘国轩袭扰海疆,被李光地击败。

1680年,李光地举荐施琅担任平定台湾的总指挥,康熙帝批准,台湾因而得以回归。

在平定三藩、抵抗起义军和平定台湾三件事上,李光地都立有大功,他因此被提拔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这之后,李光地开始了一段过山车式的宦海沉浮。

他的母亲在1682年生病,李光地请假回家探望,却因为回来时误了期限而被弹劾,被连降五级;后来他所进献的文章不合康熙皇帝的意,直接把他降为了通政使;几年后,李光地在官场上刚有起色,他的母亲又去世了,他只能再次回家丁忧;等他再回来之后,仕途才开始变得顺利,接连几任地方官都做得不错,因此被提拔为文渊阁大学士,登上了相位。

到了晚年,李光地和康熙皇帝成了一对莫逆之交。

康熙帝经常感叹,当年的故旧如今只剩下李光地了。

所以李光地多次上书请求退休,康熙帝都不准。

公元1714年,李光地参加了千叟宴,转过年来就再次请求退休。

康熙帝准了他两年的假期,但是仍然不让其退休。

此时的李光地精神不济,经常犯错,竟然在奏疏中漏写了康熙母亲的谥号。

有人借机攻击李光地,但是被康熙皇帝制止。

第二年,李光地病死在任上。

康熙帝派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谥号\"文贞\",并赏赐大量黄金。

由此可见,李光地和康熙的关系一直不错,结局也算是善终,不像电视剧中那么惨淡。

最后说说姚启圣,此人在历史上既没有丁忧的记载,也不是功成身退的闲云野鹤。

唯一和电视剧中情况相像的,是他在平台战争前期的贡献。

姚启圣是汉军镶红旗人。

康熙二年,他在乡试中得到了解元,被授予了广东香山知县。

他在这一任上,替前任还了数万钱财的亏空,因此传出了侠义的美名。

康熙八年,姚启圣擅自开了海禁,遭人弹劾而被罢官。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爆发,姚启圣和他的儿子招募了几百乡勇,去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听用。

在平定耿精忠的战斗中,姚启圣有功,因此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

后来郑经之子郑锦与吴三桂大将韩大任两线夹击攻入福建,姚启圣凭借口才劝降了韩大任保得一方平安。

康熙十七年,姚启圣完全收回了所有福建失地,自掏腰包购置马匹军资,没有用朝廷的钱。

康熙帝大为感叹,任命他为福建总督。

不得不说,姚启圣重入官场三年,就从无名小卒升为总督,速度是真够快的。

由于毗邻台湾,福建经常遭到郑氏家族军队的骚扰。

与姚启圣当上总督的同时,前面提到的郑锦和刘国轩经常骚扰,还控制了一些县。

姚启圣接连击败二人,并于康熙十八年攻下了金门、厦门,因此晋封兵部尚书。

郑经死后,施琅开始平台战役,姚启圣亲自前往澎湖,为其供应粮草军饷。

等到郑克塽、刘国轩等人投降后,姚启圣回到福州。

此时的他,达到了自己人生的顶点。

然而就在平台战役期间,左都御史徐元文突然发难,对姚启圣发起了弹劾。

在弹章中,徐元文罗列的姚启圣的七条大罪,其中不仅姚启圣开海禁等老料,还有他在征战福建时的种种传言,包括财务账目不清,嫉贤妒能、冒领军功、强娶民女等。

康熙帝看到弹章之后,命令姚启圣上书辩解。

姚启圣对账目等确实存在的问题作了解释,对冒领军功、强娶民女等子虚乌有进行了驳斥。

一番折腾,让姚启圣身心俱疲。

从澎湖回来之后,他的后背旧疾复发,很快就去世了,终年仅仅60岁。

但是,人亡账不消,朝廷中有些人仍然抓住姚启圣军中账目不清的问题不撒手,说是“应予追缴”。

康熙皇帝觉得过意不去,就下旨免于追缴了,姚启圣的家庭才逃过了一劫。

从以上的讲述可以看出了,电视剧中结局最好的姚启圣,实际上是最惨的,这可能跟他作为一个将领的身份有关。

而周培公、李光地的结局,都比电视剧中好很多,但是也更平淡,没有什么跌宕起伏,不够吸引人。

这可能,就是历史的枯燥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