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喜欢叫offer?叫入职通知不行吗?
为什么叫NBA?
叫美国职业篮球赛不行吗?
为什么叫GDP?
叫国民生产总值不行吗?
以上用英文两个例子的主要原因是英文简称方便易用,所以英文就很自然取代了中文。
其实在科技领域有很多英文,没法用中文去代替。
比如APP,如果你非要说手机软件,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潮流啊?
offer这个词只是一种英语单词嵌入汉语现象的一个例子而已,这种现象在港澳台新马泰等地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广东人会把街边小店叫士多店,你会逼着他改成你认为正确的词汇吗?
香港人把草莓叫做士多啤梨,把国外的猕猴桃叫奇异果,把国外的樱桃叫车厘子。
你会逼着人家叫回草莓、猕猴桃、樱桃吗?
即使你去纠正,人家大概率也不会改,因为这些称呼已经大众化了、普及开了,怎么可能因为一个人的喜好就去修改呢?
还有一个原因,一旦改回原名,商品就卖不到以前那个高大上的价位了,谁做生意愿意赔钱的?
再说这个offer,你完全可以叫做入职通知没问题,大家都能听懂。
但是其他人说offer,我们还是一样能听懂不是吗?
其实没有啥区别,你的意思是要保持百分百汉语原装词汇吗?
其实没有必要,汉语里也有很多外来词汇的,你没法把它们全部删除。
有一些海外华人或港澳人士,他们可能习惯了说话时夹杂一些英文单词,我们改变不了他们的习惯,彼此兼容才是最好的选择。
有的时候周围的人说话会带方言,和普通话发言不一样,你会去纠正别人的发言吗?
99%的人都不会,除了小孩子。
语言语言,重在沟通交流,只要大家能够彼此听得明白,语言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们用不着吃饱了没事干去纠正别人的发音和习惯用语。
再举例,西红柿有的地方叫番茄,有的地方叫洋柿子。
凉薯有些地方叫地瓜,花生有些地方叫土豆,土豆有些地方叫马铃薯。
螺丝刀有的地方叫改锥,有的地方叫起子 。
自行车有的地方叫单车,摩托车有些地方叫机车,办公楼有的地方叫写字楼,飞机场有些地方叫空港(来源于日语)。
了解这些地区差异就行了,个别词汇叫法的不同其实不影响大中华地区彼此之间的沟通。
当然,对于网络上泛滥的低质量的带有人格侮辱性质的那些网络词语,我们是应该抵制的,比如屌丝男,妈宝男,凤凰男,普信男,大龄剩女,绿茶婊,心机婊……类似这种,我个人认为全是垃圾词汇,我们应该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