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狄仁杰是什么样的人?

2022-08-09
4 阅读

能文能武,智谋过人。

62岁那年,狄仁杰被诬告谋反,直接认罪,诬告者后知后觉:“有诈!”近70岁时,他征战沙场,立下了战功赫赫。

在影视剧中,狄仁杰是破案高手,天赋异禀,断案神乎其神。

比如,华国祥儿媳遇害案中,狄仁杰看见房间里的苍蝇,就发现了投毒者的蛛丝马迹;比如,六里墩丝客被杀案中,狄仁杰借助托梦、求佛等手段,还真的得到了案件线索。

但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和影视剧中的形象,截然不同。

正史中的狄仁杰影视剧中,有关狄仁杰破案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武则天四大奇案》《大唐狄仁杰》等小说。

这些书,属于文学演绎作品,不是真实的史书。

我翻阅了史料,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能文能武,既能断案判案,还能带兵打仗,是不可多得的能臣、一心为民的好官、忠心耿耿的功臣。

不可多得的能臣真实的狄仁杰,能文能武,办事效率高,能力强,是个不可多得的治世能臣。

第一,断案判案,又快又好在史书中,狄仁杰历任汴州判佐、大理丞、宁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务,做过不少断案、判案的工作,但很可惜,他断案、判案的细节,史书并没有记载。

40多岁时,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因为断案又快、又好,举国闻名。

据史书记载,狄仁杰只用了1年,就办完了大理寺积压的案件,涉案人员17000多人,其中无一人有怨言,无一人喊冤。

第二,能文能武,屡战屡胜影视剧中,狄仁杰基本上以文臣的形象出现,但历史上的他,曾率兵打仗,还屡战屡胜。

公元696年,契丹作乱,狄仁杰被任命为刺史前往河北镇守。

抵达河北后,狄仁杰一改前任刺史此生耕种的做法,两手抓:一方面让百姓继续耕种,一方面做好防御计划。

后来,契丹听说了狄仁杰的名号,不战而退。

公元698年,突厥进犯河北,狄仁杰担任元帅,带着30万军队讨伐。

突厥听到狄仁杰带兵,吓得退兵。

此后,狄仁杰带着10万军队,收复了失地。

这一时期,狄仁杰已经年近70岁了。

第三,心胸宽广,格局很大真实的狄仁杰,心胸宽广,格局很大。

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就成了宰相。

有一次,武则天问他:“你的功绩很多,但直到今天才成为宰相,你想知道谁在背后中伤你吗?

”狄仁杰却说:“我不想知道谁中伤我,就算知道了,我还是会和他当朋友。

”《旧唐书·狄仁杰传》:则天谓曰:“卿在汝南时,甚有善政,欲知谮卿者乎?

”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

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

”则天深加叹异。

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他举荐了不少贤能的人,不看亲疏远近、不分家世背景,更不在意是否曾经和自己结仇。

有宰相之才的张柬之;契丹降将李楷固、骆务整;儿子狄光嗣;曾经想要杀他的仇敌霍献……这些人,都经过狄仁杰的举荐,为大唐江山稳固出了大力气。

一心为民的好官狄仁杰不仅有本事,而且严守律法、心系百姓。

第一,严守律法,不惧生死史书中,狄仁杰认死理,为了维护律法,甚至敢当面顶撞皇帝。

在《新唐书》的记载中,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不小心砍掉了昭陵的柏树。

唐高宗李治大为光火,要处死2人。

狄仁杰坚决不干,因为按照律法,不应判处死刑。

李治大怒:“砍了父皇陵墓的柏树,就是要置我于不孝的地步,我一定要杀。

”《新唐书·狄仁杰传》: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

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

”皇帝就在气头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狄仁杰拉着李治,讲了汉文帝的故事。

当年有人盗取高庙玉环,汉文帝想要对盗贼实行灭族的刑罚,但张释之制止了他。

最终,汉文帝依据大汉律法,只杀一个人。

汉文帝是出了名的孝顺皇帝,狄仁杰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告诉李治,遵循律法,不会损伤他孝顺的名声。

最终,李治免除了两人的死罪。

第二,破除迷信,一心为民在影视剧中,为了凸显狄仁杰“神乎其神”的能力,常常借助超自然的现象,什么托梦啊、占卜啊。

但真实的狄仁杰,从来不信这些东西。

显庆五年,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到汾阳宫游玩,路上会经过妒女祠。

妒女祠有个传说,如果衣着华丽的人从门口路过,会受到诅咒,会遭到风雨雷电冰雹子的袭击。

地方官担心武则天被冲撞,便打算重新再修一条大路。

但狄仁杰坚决反对。

他认为,这样劳民伤财,坚称 “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辟邪”,最终,阻拦了重新修路这件事。

垂拱四年,狄仁杰在江南道做巡抚大使。

当时,地方迷信,建了很多淫祠,劳民伤财,还滋生很多蠹虫。

狄仁杰上任后,直接毁掉祠堂,禁止再建。

“仁杰奏毁一千七百所,惟留夏禹、吴太伯、季扎、伍员四祠。

”在当时,加点神乎其神的东西,来颂扬自己的功绩,几乎成了惯例。

但狄仁杰不仅不这么做,还反对这些玄学的东西。

在他心中,百姓的生活安乐,比任何事都要重要。

忠心耿耿的功臣狄仁杰还是个非常难得的忠心之人。

武则天称帝后,一直为继承人发愁,狄仁杰力挺李显继位,反对把皇位交给武家人。

为了让武则天下定决心,他先提了先帝李治,唤起武则天的感情。

然后,他说:“儿子当皇帝,母亲顺理成章进入太庙;但侄子当皇帝,姑姑能不能进太庙就是未知数了。

至今为止,还没看见哪个皇帝把姑姑放进太庙的。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

太帝以二子托陛下。

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

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这句话,基本上奠定了李唐江山的基础。

最宝贵的能力自古以来,好人比坏人难当,当好人,要能看透坏人的计谋,才能拥有善终的结局。

好在,狄仁杰是有大智慧的人,并且非常善于保护自己。

公元692年,来俊臣诬告62岁的狄仁杰谋反,狄仁杰当场认罪。

来俊臣大喜过望,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高兴早了。

来俊臣,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酷吏。

他出身无赖,曾因奸盗罪被捕入狱。

他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捕风捉影地告密。

后来,武则天重用他,他就建立了推事院,拉帮结伙,组建了数百名无赖团队,还制造了各种残酷刑具,用于屈打成招。

这是个十足十的恶人,在办案时,最喜欢实行株连,动辄就要杀数千人。

《旧唐书》:来俊臣……凶险不事生产……曾于和州犯奸盗被鞫,遂妄告密……则天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按制狱,少不会意者,必引之,前后坐族千余家。

狄仁杰是正直之人,素来看不上这些酷吏。

而来俊臣得势后,也把狄仁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公元692年,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把他抓捕下狱。

来俊臣以为要大费周折,但没想到,他还没有用刑,狄仁杰就大喊:“大周朝革命,万事维新,唐室的旧臣,甘愿听从诛杀。

反叛是事实。

”(“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旧唐书》)来俊臣大喜过望。

谋反可是大罪,没想到狄仁杰居然不喊冤,直接认罪?

于是,来俊臣试探性,让狄仁杰牵连一下其他官员,但没想到,狄仁杰直接一头撞在柱子上,鲜血直流:“天啊,地啊,你居然让我狄仁杰干这样的事?

”见状,来俊臣不敢久留,也怕事情生变,便打消了让狄仁杰牵头,去牵连其他官员的主意。

毕竟,狄仁杰已经认罪了,到日子就把他处死好了。

但来俊臣没想到,这一切,都是狄仁杰的釜底抽薪之计。

根据大唐律法,一审问就招供谋反的人,可以免除死罪。

来俊臣以为狄仁杰只是想保住性命,正美滋滋想着,如何宰割他,但没多久,他就被武则天叫到了皇宫之中。

武则天直接对来俊臣说:“召见狄仁杰,重审此案!”来俊臣措手不及,思来想去,才知道,原来中了狄仁杰的计。

调查后,来俊臣得知,原来狄仁杰趁着自己放松警惕时,让狱卒给家人报信,让家人来取他的绵衣。

而狄仁杰在衣服中,藏了一份述冤书,他的儿子狄光远拿着信,找到机会见到了武则天,把冤书呈交了上去。

事实上,此时的武则天,还没有完全放下怀疑。

但事出反常,她把来俊臣叫来身边,让他重审此案。

来俊臣虽然措手不及,但也并非没有应对之法。

他直接让人造了一份假的谢死表,派人呈递了上去,而这张表上,“狄仁杰”再一次承认了谋反之事。

此时,另外一个人帮了狄仁杰。

这个人是中书省侍郎乐思诲的儿子。

8岁那年,他家中遭遇族祸,而他在司农寺当差役。

后来,武则天对他家过去的事有了新的看法,召见了他。

在召见过程中,他向武则天讲述了来俊臣如何苛刻狠毒,并告诉武则天,只要把反叛的假状子对比就知道,里面的措辞基本上一模一样。

武则天照做之后,果然发现蹊跷。

她当即召见狄仁杰,问他:“你没有谋反,为何要承认反叛?

”狄仁杰回答:“我如果不承认,早就死在了枷棒下了。

”当武则天得知,狄仁杰并没有写过什么谢死表后,便下令释放了他。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因为没有谋反,而承认了谋反,狄仁杰还是被贬黜了,从中央重臣,沦落为小小的地方官。

狄仁杰开开心心赴任,他知道,此后自己,不会再有任何性命之忧。

果然,后来有人告狄仁杰的状,武则天都不再理会。

(《旧唐书·狄仁杰传》:武承嗣屡奏请诛之,则天曰:“朕好生恶杀,志在恤刑。

涣汗已行,不可更返。

”)狄仁杰最后的结局在真实的历史上,狄仁杰刚正贤能、知人善用,年近70岁还能驰骋疆场,是个忠心不二的李唐功臣。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享年71岁。

武则天为他辍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

多年后,李唐皇室的唐中宗、唐睿宗等人,都争相追封他。

好人有好报,这样的结局,真让人舒服。

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