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三藩之乱的王辅臣既然选择投降康熙,为何他最终还会自尽?

2022-09-20
25 阅读

惊闻吴三桂叛乱、王辅臣倒戈,康熙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却释放了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

王吉贞连做梦也想不到,皇上不但不杀他,还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了这样一番话:朕召你来是让你告诉你父亲:他罪在大意,杀莫洛是有人背着他干的。

他若真反了,朕岂不杀你?

当年你父亲来京见朕,曾赐他一支蟠龙豹尾枪,你叫他取出来好好看看,把事情挽回来,便是一大功劳,朕赏赐尚且不及,怎么肯杀他?

康熙九年的春天,陕西总督王辅臣回京述职,康熙在储秀宫亲自接见了他。

康熙一见面,就啧啧称赞:“好一表人才!久闻将军虎背熊腰,果然名不虚传!”王辅臣看康熙如此随和,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和皇上一问一答地聊了起来。

当康熙问到他的出身时,他却为难了,连连叩头眼含泪水颤声道:“臣祖辈微贱,乃是库兵出身。

”库兵出身的人,是叫人瞧不起的 。

因为银库重地,怕库兵盗窃,库兵出入时都要一丝不挂。

即使如此,还有人把银块塞到肛门里带出……王辅臣把这当成奇耻大辱,从来不和人谈论自己的出身。

康熙听他声音哽咽,也是有些意外。

康熙长叹一声道:“朕不知你出身寒贱如此。

不过,自古大丈夫大英雄比你出身寒贱的多的是!”然后,他喊一声太监张万强:立传朕旨内务府,王辅臣举家脱籍抬旗,改隶汉军正红旗!张万强“喳”了一声转身退出储秀宫,王辅臣不住地叩头,他已经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康熙见状意味深长地说:你好自为之,平凉重地,没有你这样有作为的战将,朕不放心。

西面、南面麻烦事多,朝廷要倚重你马鹞子呢!王辅臣听懂了这几句话,他早年随洪承畴南征,后又归平西王吴三桂节制。

吴三桂对王辅臣特别器重,比对自己的子侄辈还要好几分。

王辅臣调到平凉之后,吴三桂每年都要接济他几万两银子,他和吴三桂的关系,康熙当然知晓。

想到这里,王辅臣又叩首道:皇上委臣以重任,寄臣以腹心,待臣大恩如天高海深,臣若背恩负义,不但无颜于人世,亦不齿于祖宗!请主上宽心。

一旦西方、南方有事,臣虽肝脑涂地,也不辜负圣恩!康熙也激动了,他拿起一对四尺多长的银制蟠龙豹尾枪,想了想,又将一枝放回,加重了语气说道:这对枪是先帝留给朕护身的,你是先帝留下的臣奴,赐别的东西都不足为贵。

这里把枪分一枝给你,你带到平凉,见枪如见朕;朕留一枝在身边,见枪如见卿……说着康熙哭了,王辅臣也面色苍白,抽泣不止:“圣恩深重!奴才虽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

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效皇上!”这便是王辅臣第一次和康熙见面时的情景:皇上把他抬进了汉军正红旗,还把顺治留下的蟠龙豹尾枪赐予他一支,这种恩宠能有几人得到呢?

康熙十二年底,吴三桂杀掉了前来传旨的两位钦差和云南巡抚朱国治,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发动了叛乱。

听到消息,康熙怕王辅臣有变,也担心他节制不了其部下,便派大臣莫洛赶到平凉负责西部军务。

王辅臣听到吴三桂反了,心中很忐忑,他问莫洛:“皇上派你来,是怕我也反吗?

”莫洛说:“皇上不怕你反,但你的部下大多是前明留下的,有的曾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人,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反。

”莫洛说得不错,几乎就在他到达平凉的同时,吴三桂的谋士汪士荣,也潜伏到此策反了王辅臣几个掌握兵权的下属。

晚上,王辅臣和将士们正在举行宴会,突然守城门的头领龚荣遇匆匆赶来,说有几万骑兵进城。

王辅臣大喊:“是谁的兵?

”见没人答应,他拔出一支令箭说:“荣遇,你持令箭出去,让兵士通通回营!”他的部下张建勋却拦住了:“没有用了!这是我发动的兵变!军门,我的三万铁骑已全部入城,只怕那个鸟钦差已人头落地。

”王辅臣大吃一惊,然后双腿一软,坐了回去:“为什么兵变?

是谁让你干的?

”“我!”随着声音汪士荣破门而入,“我奉平西王之命,来此地多日,为了将军免留百世骂名,请兴兵同伐康熙!”这时,张建勋的三万大军已喊叫着涌进辕门,王辅臣欲哭无泪,再看几个部下,有的在大吃大喝,有的在兴奋地摩拳擦掌。

知道一切完了,他拿起康熙送他的那支枪,向着自己的喉头狠刺了下去……被汪士荣一把抓住了手臂。

汪士荣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没有王辅臣,汉中军队就群龙无首,所以他要尽力把王辅臣拉过来,和吴三桂一起造反。

王辅臣一看局面无法控制,死也死不成,就捂着脸哭了:“你们都反吧,我向朝廷领罪去!”汪士荣冷笑:“怕你吃罪不起啊!提督大人,你看看这是什么?

”说着把士兵端着的大盘子上的盖头掀开了。

王辅臣一看,立马吓瘫了:盘子上是一颗血淋淋的头颅!而那颗头颅正是刚与自己聊过天的钦差莫大人的!汪士荣见王辅臣完全被击倒,就趁热打铁,说朝廷派莫洛前来就是要抢夺兵权的,还说康熙赐枪,不过是一钱不花,买你一颗忠心。

王辅臣心乱如麻,竟然感觉汪士荣说得有道理,他慢慢抬起头,注视着这位滔滔不绝的说客。

汪士荣发现对方动了心,又劝道:“你本是平西王的心腹战将,因康熙的一点恩惠,你便起了二心。

如今各路英雄和平西王共谋大业,这是天意,不可违啊!”王辅臣一琢磨:天意不可违,那就随了天意吧!可瞬间又发疯似地大叫起来:“你们杀了我吧,我不能辜负万岁!”汪士荣看出王辅臣的纠结:“你是担心大少爷在北京,我料定朝廷不敢难为吉贞世兄。

瞧着吧,他们不敢得罪你!”至此,钦差大臣被杀了,部下也反了,除了跟吴三桂干,王辅臣还有其他选择吗?

‬汪士荣不愧是名动天下的关西大才子,他算得分毫不差,康熙听到王辅臣谋反的消息,不但未杀其儿子王吉贞,还安抚一番,把他送回父亲身边。

对于康熙的做法,索额图、熊赐履都不理解:“万岁,放了王吉贞,王辅臣就没后顾之忧了!为什么要放他?

”康熙只是笑而不答。

王吉贞回去后把康熙的话带给了父亲,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王辅臣已经很难再罢手。

不久,朝廷就派图海和周培公进潼关攻打西安,先扰乱王辅臣的后方,再伺机与王辅臣决一死战。

听说图海带兵出现在甘北,王辅臣慌了。

尽管最近仗打得顺手,但军中粮草已经告急,有的兵士开始烧马肉充饥。

这时王吉贞又劝王辅臣归降,王辅臣却说:“归清也不是不能想,与吴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我心里是有数的。

”王吉贞喜出望外,大着胆子说:“既然如此,阿爹早下决心,图海一到咱们就……”王辅臣思考了好久,断然说道:“不行!这一仗非打不可。

打赢了我降,打输了我死。

”其实,他心里清楚,无论打赢降打输降,结果都是一样的:他只有死路一条了!对于和图海的这一场恶仗,王辅臣还存在侥幸心理,他让王吉贞死死守住城北的“虎墩”,他认为只要图海攻不下虎墩,冰天雪地里粮草一断,他们只能束手就擒。

“虎墩”就是一个像卧虎似的小山丘,易守难攻。

可这没有难住周培公,他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虎墩变成了一个火山,王吉贞也被活活烧死了。

下一步图海准备用大炮攻城,周培公却犹豫了。

他对图海说:如果攻城,将使数万生灵涂炭,你我罪恶深重啊!我想进城一趟,能把王辅臣劝降了,岂不更好!于是,周培公单枪匹马进了平凉城,正巧汪士荣也前来给王辅臣打气壮胆,两人便一起被请进王辅臣的衙门。

周培公烧死了王吉贞,他自己并不知道。

而王辅臣对他却恨之入骨,如果不是龚荣遇劝阻,周培公一进门就被投入了油锅。

一见王辅臣,周培公便说将军是受人胁迫才造反的,朝廷已经降旨,如果弃暗投明,定会赦免他的大罪。

而汪士荣却说:“将军若再坚持几天,平西王五万大军即可抵达。

如果不到,你们割我人头。

”周培公质问汪士荣,他哪来的五万大军。

汪士荣却说自己是关西名士,从来以诚待人,不知有欺人二字。

周培公灵机一动,转了话题:“你这名士,确实闻名遐迩。

你与嫂私T,气死父亲,谁人不知你汪士荣?”听到这里,在场的都哈哈大笑。

汪士荣被周培公说到了痛处,脸色由红变白,两眼失神地望向远方……周培公竟把汪士荣骂死了!王辅臣见汪士荣一命呜呼,立马就降了。

康熙下令把他押往京城,图海知道王辅臣必遭屠戮,感觉有愧于已经归降的王辅臣。

于是,顶着抗旨的罪名,善良的图海让王辅臣来了个自我了结。

后来康熙因为这件事惩罚了图海,而王辅臣总算留了个全尸。

写在最后——纵观王辅臣的一生,他活得似乎并不光彩,有人说他是首鼠两端的墙上草,甚至把他和三姓家奴卢布相提并论。

而我却认为,这些评价对王辅臣并不公平。

吴三桂对他有情有义,经常送他银两,他并没有无动于衷,他对吴三桂也是心存感激。

康熙把他抬进旗籍,赐他先帝的遗物,他更是感激涕零,发誓为康熙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当然,起初他并不知吴三桂的野心。

当听说吴三桂举旗反清的时候,他很震惊,也打算配合莫洛为平叛尽力,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只是后来的形势发展,已经非他所能控制了,再加上汪士荣的三寸不烂之舌,王辅臣这个粗大的武将完全乱了阵脚。

慌不择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与叛逆的吴三桂走在了一起,成了康熙和大清王朝的敌人。

但是,他始终对康熙存有愧疚之心,即使与清军作战的时候,王辅臣也没有忘记“与吴三桂相比,康熙是明主”。

只可惜,上天没有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尽管被周培公劝降,尽管周培公许他降后不死,可他已失去了利用价值,康熙认为他必须死!我想,作为一代名将,王辅臣如果死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或者在走投无路之时为国捐躯,总比投降后又死在自己的刀下更有意义。

所以说,王辅臣是个悲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