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随侯珠最终去了哪里?
与和氏璧齐名的宝贝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被奉为绝世之珍的有两件宝贝:一件是和氏之璧,为了得到它,秦国甚至表示要拿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才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而另一件宝贝,是随侯之珠。
二者经常相提并论,合称“随和”,《淮南子》中言:“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由此可知,随侯珠的贵重不亚于和氏璧。
关于随侯珠的由来,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随国是江汉间的的一个小国。
有一回,随侯出行至郊外,见到路边有一条大蛇,不知为何被被打成两断,奄奄一息。
随侯见这大蛇似乎有灵性,动了恻隐之心,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
蛇得救后,便游走了。
过了一年,一天夜深人静时,随侯又见到了那条蛇,它衔着一颗巨大的明珠,来献给随侯,作为报恩。
从此,随侯有明珠的事不胫而走,这宝珠也被称为“灵蛇珠”或“明月珠”。
像和氏璧一样,随侯珠也引起了大国君主的觊觎。
随国灭亡后,随侯珠就落到了楚王的手中。
而秦国强大后,也对随侯珠有了染指之心。
有一回,秦国派使者来楚国,想要看楚国的国宝,楚宣王很紧张,叫来令尹子西询问:“秦国想参观我国的国宝,和氏璧、随侯珠,可以给他看吗?”虽然这一回,秦国使者没弄到楚国的宝贝,但后来,和氏璧、随侯珠都入于秦王的宝藏,所以李斯才会在《谏逐客书》中写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秦统一后,和氏璧被制成传国玉玺,还在《三国演义》中客串了一把。
但是随侯珠自秦始皇后便不见踪迹了,有人猜测,这稀世之宝恐怕是伴秦始皇长眠于地下了,江湖上只留下它的传说。
时光久远后,人们已不知道随侯珠是什么了。
在晋代干宝《搜神记》的想象中,它是一颗直约径寸余,纯白色,能在夜里大放光明,仿佛一个小月亮般照亮内室的明珠。
再到后世,关于随侯珠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珍珠,有人认为是金刚石,还有人觉得是会发光的萤石。
那么,神秘的随侯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神秘随侯珠露出眉目直到两千多年后,随侯珠的身世之谜才露出些眉目。
1978年,在湖北随州,一座战国时期王侯级别的大墓被打开,出土编钟、编磬等一万余件文物震惊世界。
据文物铭文,人们认识了墓主人“曾侯乙”。
但是,曾国这个国家却在史书中了无痕迹。
后来,经过学者考证,原来这个曾国就是史书中的随国,而曾侯乙便是随国的一位国君。
在曾侯乙丰厚的陪葬品中,真的出现了大量漂亮的珠子,总共有174颗。
这些珠子是玻璃珠,珠子上布满了眼睛状的圆圈纹,仿佛万千之眼,从幽深的远古投来目光,神秘莫测。
考古学家把珠子称为“蜻蜓眼”玻璃珠。
曾侯乙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串这玻璃珠充满了异域风格,它夸张的蜻蜓眼图案,似乎隐含着什么未言说的秘密。
它就是传说中的“随侯珠”么?
无独有偶,在全国各地,陆陆续续又发现了不少蜻蜓眼玻璃珠,如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南、云南等地,而最集中的则是湖南、湖北等原属楚国的地界。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战国蜻蜓眼玻璃珠湖南衡阳公行山5号墓出土蜻蜓眼玻璃珠(湖南省博物馆藏)湖南益阳桃花仑出土玻璃珠(益阳市博物馆藏)新疆洛浦普拉墓葬出土东汉蜻蜓眼玻璃珠这些玻璃珠,有的晶莹、有的则较浑浊,它们都出现在贵族墓葬中,可见是一种尊贵地位的象征。
而这些玻璃珠,又将说明什么呢?
如果将视野放宽的话,更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蜻蜓眼玻璃珠在各古老文明中也有同伴。
最早的蜻蜓眼玻璃珠出现在古埃及十八王朝,距今已有约3500年。
然后,这种珠子在地中海地区广泛流行,叙利亚、巴勒斯坦、意大利都有发现。
接着,它的踪迹又出现在波斯、印度等古文明区域。
原来,它是流行于古代世界的爆款啊!为什么玻璃珠上有眼睛?
玻璃珠上的眼睛可能来自于“恶眼意识”,在西亚、北非、南欧一带,人们认为某些人的眼睛中拥有邪恶力量,会给被注视者造成伤害,因此佩戴一些眼状的护身符,能吸收恶眼的力量,避免恶眼注视的伤害。
故蜻蜓眼玻璃珠在这些地区很流行。
蜻蜓眼玻璃珠来自何方那么,一个问题油然而生,中国的蜻蜓眼玻璃珠和其他地区的玻璃珠有联系么?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中国早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属于西方系统的钠钙玻璃,其纹样也和西方蜻蜓眼更为接近,而年代稍晚的玻璃珠中,许多属于中国系统的铅钡玻璃,纹样也与西方有所区别。
因此,可以推测,蜻蜓眼玻璃珠来自于遥远的埃及等地中海地区,在中国受到了贵族们的喜爱。
因此,中国工匠参考了西方样式,创制出本土的蜻蜓眼玻璃珠。
玻璃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玻璃最初被人们发现可能是出于偶然。
古代人们在沙洲上烧火做饭时,恰好沙土中含有一些物质在高温下产生了玻璃小颗粒。
在约四五千年前,玻璃器已经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文明中出现了。
而在中国,商代至西周早期也独立创制出玻璃。
由于原料不同,西方的玻璃为钠钙玻璃,而中国玻璃为铅钡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
但是,在丝绸之路尚未开辟的先秦时代,蜻蜓眼玻璃珠又是如何跨越千山万水,“飞”到了中国的呢?
原来,在欧亚大陆北部的茫茫草原上,从远古起就有一条草原之路,骑马民族在草原上疾驰,将文明从一处传播到另一处,这条路可谓是一条“草原快速路”,而沿途陆陆续续发现的蜻蜓眼玻璃珠可以给我们勾勒出这条草原快速路的路径:玻璃珠从地中海地区来到了黑海沿岸,这里是草原路的起点,然后一路东行,经过中亚,到达阿尔泰山一带,一条道进入新疆,另一条道继续东行到蒙古高原,再南下,进入内蒙古、山西,再进入中原王侯的宫中。
而江汉地区的随国,很有可能是一个蜻蜓眼玻璃珠的著名产地,曾侯乙墓中的玻璃珠为各墓葬中数量最多,可为一证。
这里的工匠根据西方蜻蜓眼玻璃珠的特征,创制出本土的玻璃珠,传说中的“随侯珠”,或许便是其中最耀眼、最美丽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