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为什么不称帝?
我首先说出自己的观点:摄政王载沣当时要是敢称帝的话,估计立即就会死无葬身之地的。
你们以为当时称帝很简单呀?
看看后来的袁世凯,本来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可是老袁仅仅是过了一把皇帝瘾而已——被后人骂了多少年了,自己的结局也是一地鸡毛。
我估计载沣这个人很多人不太熟悉,这哥们那可是慈禧死了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的大清朝实际上的第一人。
当时载沣的权力比隆裕太后、比溥仪、比袁世凯那可是大多了。
估计很多人对载沣这个人没啥印象、也不知道载沣到底是谁?
我首先来简单地交代一下,载沣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载沣父子载沣的父亲叫做:爱新觉罗·奕譞,也就是后来的醇亲王;这个奕譞是道光帝的第七个儿子、载沣也就是道光帝的孙子了。
道光帝还有两个儿子比较出名:一个就是第四子,也就是后来的咸丰皇帝,慈禧的丈夫;另外一个就是第六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恭亲王奕忻了。
光绪和咸丰是兄弟关系这样看来的话,载沣那是典型的根正苗红、妥妥的皇亲国戚了。
不过载沣还有另外两个身份:他是光绪帝的亲弟弟、他还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
醇亲王奕譞那么为什么在慈禧死了以后要让载沣来当摄政王呢?
其实里面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我来简单地说一下吧!载沣的父亲也就是:醇亲王奕譞,这个人跟慈禧的关系那是非同一般的好。
准确地说,奕譞之所以后来受到慈禧的重用有三个原因:咸丰和同治剧照一是,当年咸丰帝立慈禧的儿子同治帝为太子以后,早早地就看出了慈禧是个有野心的女人、是个不简单的女人。
于是乎,咸丰帝准备学习汉武帝“杀子留母“”的办法来确保爱新觉罗的江山永固。
如果咸丰帝真干了这件事以后,那也就没有后来的慈禧太后、后来的老佛爷了。
关键时刻正是咸丰帝的这个七弟奕譞苦劝咸丰帝不要这么干,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咸丰帝并没有提前干掉慈禧。
二是,大家都知道咸丰帝死了以后在承德避暑山庄上演了一出——顾命八大臣与慈禧之间的夺权大战的,史称《辛酉事变》。
奕譞在这期间那是坚定地支持慈禧的,并为慈禧的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奕譞和正室福晋三是,奕譞与慈禧那还是实实在在的亲戚关系,他的正室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
奕譞正是有了这样与慈禧非同寻常的关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奕譞的儿子光绪成了皇帝、自己的孙子溥仪又成了皇帝;恭亲王被慈禧罢免了以后奕譞还代替了恭亲王的职责。
往后著名的挪用海军经费给慈禧修颐和园的事情也是在奕譞手上办的。
不过奕譞在慈禧下面混也不太容易,毕竟自己的儿子是皇帝,所以慈禧对奕譞那是处处敲打、处处设防的。
1908年11月15日这一天,对于整个大清朝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天,同时对于载沣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天——这一天,统治晚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去世了、光绪几乎在同时被慈禧给带走了。
慈禧死之前对大清朝的权力布局是这样安排的:由奕譞的孙子、光绪的侄子小溥仪继承皇位,不过由于溥仪太小了,所有由隆裕太后和载沣共同辅政。
右手边第一个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隆裕太后是光绪帝的正宫皇后,也是慈禧的外甥女。
不过她可没有慈禧厉害,大部分权力也就落到了载沣的身上了,载沣成为了大清朝实际上的当家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载沣已经成为了摄政王、溥仪很年幼而且还是自己的儿子,为啥当时的载沣不直接称帝呢?
其实载沣不称帝的原因很简单,我用简单的语言来分析一下。
首先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大清朝当时是个啥状态、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下才行。
1900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庚子事件,大清朝又被打得惨败了——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一共赔偿列强的白银加在一起有快十亿两之多。
慈禧当时面对的是内外交困的巨大压力,这样以来面对着巨大的抗议和呼声,慈禧自己也觉得不变革实在是不行了。
晚清发起来最后一次变革的尝试——清末新政走起。
一开始大家认为:清末新政的搞法应该跟日本的民治维新一个样,晚清应该搞成君主立宪制的模式。
说白了就是:爱新觉罗皇族和慈禧那是要退出权力中枢的。
不过慈禧们、爱新觉罗的皇室们当然是不愿意了——一场拉锯战就此开始。
最后的最后,晚清贵族们搞出了一个皇室内阁,直接让所有人都彻底地失望了。
但是军事上的变革却是迫在眉睫了,庚子事件中大清朝先前编练的“新军”又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了。
往后袁世凯的小站练兵的事情大家估计都知道的,这样一来:兵权也就转移了。
另外还有一个大环境的变化就是:晚清内部的权力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随着晚清内外交困越来越严重,也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等等因素叠加在一起。
慈禧们开始不得不重用汉臣了,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还有后来的袁世凯等等。
在庚子事件中就出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事情:汉臣们开始不听慈禧的指挥了。
当时在李鸿章、张之洞的主导下,东南的督抚们发动了一场东南互保的运动,说白了就是跟洋人们私下议和了,根本就没搭理慈禧。
以上就是载沣当摄政王时候的整个大环境了,清末新政正在进行、汉臣们的权势越来越大、外部呼吁彻底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载沣怎么可能、也没有能力去称帝的。
我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载沣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实力称帝呢?
1、载沣称帝在当时那是属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存在。
自己的儿子是皇帝,难道要父亲夺儿子的皇位吗?
另外慈禧已经在死之前明确规定了:溥仪才是皇帝,载沣称帝在古代那就是典型的谋反之罪了。
2、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晚清上下本来就对现状不满、对皇帝模式不爽了。
此时载沣再跑去称帝的话,这跟厕所打灯笼找死也没啥区别了。
人家要的就是改变皇帝那一套、结果你还要死活不识趣,岂不是傻了。
3、当时兵权主要掌握在两种人手里:地方上的兵权掌握在各个地方督抚的手上;朝廷里面的兵权掌握在袁世凯的手上。
这样一来,大部分兵权都被汉臣给掌握了。
载沣没有绝对的兵权在手,他拿什么称帝呢?
往后大清朝之所以被灭、清帝之所以会退位,说白了还是没有掌握绝对的兵权,被袁世凯给逼宫了而已。
4、载沣当时已经是摄政王了、已经掌握了很大的权力了。
那么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来称帝呢?
这是典型的亏本买卖,何况皇帝就是自己的儿子。
总之一句话,载沣在当时虽然挂着个摄政王的头衔,权力确实也不小。
可是当时的大环境很差、自己又没有兵权、反对者也不少、名不正言又不顺,此时硬要称帝跟找死也差不多了。
不得不说的是:载沣后来还是能够看清局势的,日子过得也好不错,一直活到了1951年才去世。
清帝退位以后,载沣也就选择低调过日子了。
抗战的时候,日本人曾多次邀请载沣复出、甚至邀请载沣去伪满洲国,可是都被载沣拒绝了。
由此可见,载沣在民族大义上还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
载沣后来一直居住在北京,儿子和女儿以及孙子辈的也陪伴在身边,晚年生活总体上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