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为何如此称呼呢?

2022-09-22
181 阅读

古代爵位都是从各种事物演变过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比如“爵”这个字,原本是喝酒的酒杯,后来成了祭祀时“爵”的大小与形式对应下面祭祀的人,也就有了“等级”的意思。

如图“爵”是有很多不同的样式的,不同形式的爵对应不同地位的人的站位。

而且商朝人特别喜欢喝酒,什么木制,土制的爵也很多,也就是木器、漆器、瓦器等。

至于说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全是从侯,伯,子,任(男),田(甸),妇(帚),卫,亚等“爵位”剩下来的。

先说“公”,商周时期的“公”并不代表活人,而是对先君的尊称或谥号。

《史记·殷本纪》载,商纣王时以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

“三公”看来是后世的称呼,商朝的“公”来自“公宫”,是衣祭先公先王之所,公宫者犹言先祖之庙也。

而“公”演变为后来诸侯的爵位,也是十分正常的。

不过春秋时代的“公”是在前任封国君主死亡之后,由君主的儿子向周朝申请,才可能得到“公”的封号。

侯“侯”为西周爵称,不过“侯”的真实意义还是从商继承过来的。

商朝的侯有二个意思,一是土邦族或地域的领袖之义;二是,商朝将自己人以“侯”的官名派到某地去治理,结果“侯”在当地经过若干代的传承积淀后,这个“官名”经过长时间的继承,就失去了“官职”的含义,而转化为单纯的尊称。

到西周就变成爵位了。

伯通“白”,“郭沫若《金文丛考》谓象拇指之形。

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者,乃假借也。

另外有专家认为“白,似象正面人头之形,引申之有尊长之义,故卜辞多用为伯长之伯。

用为黑白之白乃借音字。

”所以“方伯”引申为受封的方国名,或被用来借指方国首领的称呼。

子“子”的含义在甲骨文中比较复杂,有王子、大臣或诸侯等贵族之子、子姓商族和爵称等多种含义,一般学者将其归入商王室的亲属称谓中。

到了周朝,“子”多数应属贵族男子的美称,并且包括公子之子。

另据《左传》僖公九年记载:“宋桓公卒未葬,而襄公会诸侯故曰子。

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这种故君未葬而在丧新君称子。

如“某子某”也可代表没正式被周王室封的新君。

而且在相关铜器中,均以“子”称其国君,其爵称当为“子”。

男通“任”,“男,丈夫也。

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男与任”在上名音近而通。

“男”爵有二种来源,一是商朝在王畿内会封一些官员去掌握农田的耕种,即“男”当源自被任命从事耕作的氏族。

而“任”则为“男,任也。

任王事。

”即一些地方方国委派为王朝服役的小氏族,后来在长期定居王畿。

因此男(任)”就成了其中一部分氏族首领的固定称号,最后这个固定称号也就转变为爵称。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