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俱乐部有盈利吗?
现在的中超俱乐部如果仅从俱乐部的账面上来看肯定是没有盈利的,但是纵观中超联赛这么多年,能靠足球赚的盆满钵满的估计也只有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现在的青岛海牛)了。
2004年底,在足球圈摸爬滚打了8个年头,先后投入2.5亿元资金的颐中集团终于作出退出的决定。
民营企业青岛中能集团出资3116万元整体收购了颐中海牛足球俱乐部及其各年龄梯队,更名为“青岛中能足球俱乐部\"。
当时估计绝大多数的青岛人对中能集团是做什么的一无所知,而且绝大多数人觉得3000多万的价格绝对是物超所值。
顺便说一句,当时青岛的市委书记是杜世成,两年后被免职,是改开20多年里山东首位被免职的省级官员。
从此以后,中能俱乐部就开启了卖卖卖模式,收购当年,卖出高明、周挺等球员,足协账面显示收入近1000万元。
后续恒大成立后,中能又成了恒大的人员输送基地,4大国脚曲波、刘健、姜宁、郑龙除曲波外全部卖给恒大,在卖掉球员之外,中能集团的主营产品电缆还顺利进入了恒大地产的多个项目,恒大还提供了中能赴广东清水的集训费用。
之后又卖出了实力派球员李帅、邹正、宋文杰、朱建荣、栗鹏、王伟、刘振理、宋龙、毛剑卿,再后来连U23球员刘军帅、钟义浩、王子铭这些都放开出售。
2013年青岛中能队降级,在这近十年的中超经历中,青岛中能卖出的球员完全可以组成一支球队征战中超,再买进3名实力派外援,在中超保持中上游完全没有问题。
靠着卖球员的收入,每年拿着政府补贴和企业赞助,优惠的土地购买政策,再加上那几年投资中超的财大气粗的地产老板越来越多,混一年就相当于在各级媒体免费做一年广告,做为以电缆为主业的中能集团靠着中超也算进入了地产大佬们的供应商圈子里。
对于足球,因为挂着青岛的名字,俱乐部与地方政府之间就是反复的讨价还价,政府给的条件好一些,我就多出出力,租点内外援,好歹应付一年,条件不好,我就继续卖卖卖,使性子甩脸子,毕竟青岛是足球城,大家都还需要足球撑撑面子。
就这样,中能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民企,从年收入几千万的青岛都不出名的电缆厂,到现在成为年收入几十亿的大型集团,对足球的投资绝对是一本万利的生意,这也难怪从中超降级时,老板哭的令人心碎。
所以,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俱乐部账面不一定有盈利,但中能的投资人肯定是大赚特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