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公跟媳妇和孙子一起生活的吗?
有,原来的同事郝娟就是带着孩子,和公公一起生活的。
一开始她很不适应,但后来发生的几件事,让她把公公当成了亲爸来孝敬。
郝娟是个很能干的女人,性格也好。
她和老公是研究生同学,毕业后两人就结了婚,先后生下两个女儿。
如果说有缺憾的话,就是他老公的工作是随着项目走,一年十二个月,有八九个月都在外地。
她生大女儿的时候,进了产房,老公才匆匆地赶回来。
而且,她还没有婆婆。
老公上初中的时候,婆婆就得病去世了,从中学开始,就是公公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把他和妹妹拉扯大,供他们读了大学。
郝娟第一次去老公家的时候,老公提前给她打预防针,说我爸平时帮别人做木工活,吃饭都是凑合,他做饭不好吃,还是个大老粗,家里也乱。
郝娟心想,第一次上门,直接见公公,估计会很尴尬。
不管了,自己就只管吃、玩,少和他说话,反正以后要嫁的是他儿子,只要老公对我好就行。
本来做好了进屋一摸一手灰的准备,结果到了家里,郝娟发现屋里收拾得特别干净,公公还给她准备了崭新的床单和枕头,新的脸盆、毛巾、水杯。
公公见了儿媳妇,高兴得直搓手,不过没说几句话,就匆匆地出去了——他怕自己招呼不好,去找了两个婶子辈的女人,来做饭、陪郝娟说话。
吃完饭,公公拿出一个红包,说是2000元钱,他不好直接递到她手上,就让儿子拿着,说让他带着娟儿去城里转转,买买衣服和三金。
等他们要走的时候,公公不声不响,准备了一壶菜籽油、一壶香油、几袋子自己种的小菜,还去山上买了人家散养的土鸡和土鸡蛋。
第一次见公公,郝娟就对这个五六十岁、背微微有点驼的黑脸男人,有了好感和感激。
她也体谅公公一个人持家不容易,就主动和老公说婚事简办。
俩人领完证,请朋友们吃个饭,就算结婚仪式了。
结婚第二年,他们的新房交付了。
公公也特别开心,说早就物色和准备好了木材,想手工给他们做床和柜子。
郝娟不是很乐意,她想买商场里那种成套的家具,搭配起来很好看。
老公劝她:我爸已经准备好久了,他特意跑到山里买的好木材,已经裁成了板子。
他的手艺很好,之前十里八乡的人都是排着队等他做家具,你要不让他做个试试看?
郝娟想了想,买好点的品牌家具也不便宜,而且材质不好的话,甲醛超标,她正在备孕,对身体也不好,就答应了让公公做,她还搜了一些样式,让公公参考。
等公公把床做好,她真是有点感动了。
老人做的是偏传统的6尺*7尺的床,床头、边框,打磨得光溜溜的,而且还在床头雕了富贵花,看起来真的不比买的差。
不仅有床,还给她做了一个梳妆台,带几个小抽屉和暗格,方便她放东西。
余下的有一些较短的木板,公公又做了一个小婴儿车,一个小餐椅。
每一件,他都用砂纸反复打磨,又刷上清漆、晾干,再用一个旧床单盖好,避免落灰。
郝娟看着这些物件,切实感受到了公公对孩子的真心实意,非常感激。
第二次被公公感动,是她生完孩子后,公公来家里帮忙带孩子。
有次郝娟娘家妈打电话,说想来看看孩子,公公在一边,应该是也听到了。
吃过晚饭,他就跟儿子儿媳说:城里有个老乡,这两天联系,让我过去坐坐,顺便干点活;要是亲家母来了,有人帮忙带孩子,我想去找老乡玩几天。
娟儿和老公都当真了。
等亲家来了,公公把次卧里,自己的东西都收拾好放一边,和亲家打过招呼,就走了。
郝娟的妈妈在这里住了4天。
他们都以为,公公是去找老乡了。
有天下午,郝娟提前了一个多小时回家。
结果进小区时,发现旁边亭子那儿坐了一个人,很像她公公。
她走近一看,真的是,脚边还放着自己的小包。
公公看见郝娟,慌得赶紧站起来,像个犯了错被抓现行的小孩儿,语无伦次地想给她解释。
郝娟这才知道,公公在老乡那里只住了一夜就回来了。
他就是觉得亲家轻易不来,家里只有2个卧室,他在家的话,亲家没地方住,所以才借口找老乡,躲了出来。
白天,他就在小区附近坐坐,晚上实在太困了,就去附近一个很小的家庭宾馆睡几个小时。
郝娟赶紧让他回家,他还不回,说小兵(娟老公)出差了,你和你妈在家,我回去了不太方便。
等郝娟回家和她妈一说,她妈也觉得这老头有意思,他能为儿媳妇着想,知道避嫌。
还对郝娟说,你公公人不错,以后得孝顺他。
郝娟说,那是必须的。
有时候同事们在办公室聊和婆婆相处的事,她一听一对比,觉得公公比有的婆婆还细心。
像夏天带孩子出去,驱蚊水、水杯、小零食,带得非常齐全,还总是拿个扇子,不停地帮孩子扇风。
唯一不好的是,公公烟瘾很大。
在老家时,他一天能抽两包烟。
郝娟让老公说说他,不要让孩子吸二手烟,最重要的,对他身体也不好。
公公尽量克制了,但经常忍不住,实在想抽了,就躲到卫生间、阳台上抽烟。
烟味一大,郝娟就忍不住抱怨几句。
等两个孩子都上了小学,郝娟的老公也调了岗位,不用经常出差了。
公公只用天天接接孩子,他说自己也不会给孩子们做饭,也不能辅导作业,孩子们一上学,他自己在屋里坐着也无聊,还不如回老家去种几分地。
儿子和儿媳妇都劝他:你快70岁了,一个人在家,吃饭凑合,万一有点什么事,身边没人怎么行?
公公执意想走,不过最终还是没走了。
一天早晨,送孩子上学时,因为快迟到了,就很慌张,孩子踩空了一个台阶,眼看孙女要摔倒,他伸手去抓,结果孙女没什么事,他重心不稳,一下子歪倒在地上,膝盖“咣噔”磕在台阶的边缘上,痛得他忍不住喊出了声,很久没站起来。
儿子听说爸爸摔倒了,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拍了片子后发现,除了皮肉被擦破,膝盖骨也有轻微骨裂。
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也有骨质疏松,医生建议他做个固定,卧床休息。
老人一辈子忙忙碌碌,不怕苦,就怕闲。
而且,腿摔伤了,他没法再去接送孩子、买菜,天天躺在床上,更觉得无聊,还怕给孩子们添麻烦,脾气开始变得有点古怪。
郝娟给他炖了排骨汤,端到卧室,他说不想吃肉;做了爱吃的面条,他又说天天吃这没有营养。
孩子们不好好写作业,郝娟责怪孩子的声音大一点,他觉得儿媳妇是在拿孩子们撒气,骂给他听……说实话,郝娟每天要上班,回来要做饭,给孩子检查作业,累得连句话都不想多说,看到公公萎靡不振、又找事的样子,她非常心烦。
但她也知道,公公也是怕拖累孩子,又无处发泄情绪,脾气才和平时不一样,再想到之前公公对这个家的付出,她就打起精神,去安慰公公:爸,你好好吃饭,好好养伤,赶紧好起来。
现在俩孩子都嫌我没耐心,想让你接送呢。
还让老公给亲戚打电话,请他们有空的时候,给公公打电话聊聊天,开导开导他。
现在,公公还和郝娟一家住在一起,老人的腿基本恢复了。
她的言行,公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庆幸自己有个贤惠体贴的好儿媳妇。
写在最后:老话说:两好搁一好。
公公对儿子和儿媳,真心实意,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帮忙;媳妇也知道感恩,对他体贴、孝顺。
公公和媳妇、孙子一起生活,也要注意分寸,保持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注意避嫌,生活中才能少些矛盾。
只要相处得好,不管是亲爹,还是公爹,媳妇都可以做贴心的小棉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