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少了,对中国象棋的棋手薪资影响大吗?
几十年前的职业棋手主要是在体工队(市体校-省体工队-国家队)模式下,那时候算是国家负责的,队里发工资、补贴这种,甚至有编制。
现在职业棋手定段后都要注册到某队(俱乐部)下,不然参加不了正式比赛。
虽然有国家集训队,但只算一处集中优秀棋手训练的组织,职业棋手都是从所属的俱乐部领工资(辈分较早的国家队棋手有一个类似于编制的津贴,但钱不多,且名额有限到古力那代棋手就已经没了)。
至于俱乐部发多少工资?
那肯定差别很大了。
各俱乐部大部分也不是纯“公办”的,像原来体工队的那种模式已经较少了。
记得以前碧桂园冠军最高是100万,另外还能下团体赛。
如果水平很高,比如许银川,王天一这种,可以接广告或者教学,很赚钱。
总体来说收入还是比较低的。
普通人就别想着参加比赛了。
省业余前几名也就是能够有资格进入职业门槛。
一般来讲职业棋手工资不会高,主要是靠奖金(这里是指靠比赛的,如果去做教学或其他那就是另一档子事了)。
比如职业的锦标赛通常是单败淘汰,预选赛一般没有奖金,进入本赛后每轮都有对局费,输了也有,当然赢了就能进入下一轮获得更多收入了。
棋院如果放开注册转会制度必然会损害队伍赞助商的利益,围棋市场还是太依赖赞助商了。
比如中国棋院杭州分院(就是杭棋),旗下有多支队伍,每年至少投入数千万在中段少年跟低段职业这些没关注的区间。
要是没了杭棋的支持愿意冲段跟在训的职业棋手会不会更少?
围棋人应不应该感谢杭州政府的支持?
最近几年定段,特别是低龄有潜力的棋手基本都是在杭棋训练出来的,他们自然会在训练之前就签好协议,有优先注册权。
如果开放自由转会,那杭棋的利益确实得不到保障。
实际上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省级集训队也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希望培养出本土职业棋手,能优先代表当地俱乐部参加比赛,这样包括全国智运会、全运会这种赛事也能代表本省出战。
为什么职业棋手工资要超过城市里的白领?
应该问的是顶尖职业棋手才对。
职业棋手也就是一份工作,比不上其他行业工资高是很正常的。
至于顶尖棋手,说白了就是这项运动的受众程度决定了赞助商的效益,也决定了赞助商的投资比例。
象棋围棋的特点在于,你不会下就看不懂,甚至没有一个业余级别的水平都看不出太多乐趣。
这样子怎么能有受众呢,没有受众赞助商投资赞助的收益回报岂不是太低了,回报低自然赞助费用,奖金都不会高。
篮球足球不会踢不会打,看不懂战术我还能看不懂进球嘛?
还能看不懂比分吗?
观赏性也强很多。
这是冷门小众运动的通病,冰壶啊,手球啊都是这样,不仅仅是象棋围棋。
中国还缺乏对体育进行商业做作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迟迟得不到激发,与棋院更像一个行政单位有直接关系。
这就像暴雪对星际2的运行,自己搞得不好,又不放手让别人搞。
不仅象棋、围棋和棋院,中国各个项目,各种体协都是如此。
足球能搞成金元足球也并非足球产业多成功,投资足球并不能从足球观众获得足够回报,而是靠政府关系,靠批地,于是投资足球的不是地产商,就是大国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