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名臣于成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真的能杀赫里这个大将军吗?
清朝康熙时期的名臣于成龙确实存在,并且还不止一个于成龙,一共有两个于成龙,都是康熙时期的大臣。
至于于成龙杀赫里完全是剧情的需要,因为历史上的于成龙没有杀驻防将军的权限。
前几年的电视剧《于成龙》确实演得不错,里面的于成龙真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无论干什么事情,于成龙都是兢兢业业,因此被康熙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廉吏”。
历史上的于成龙也是如此在清朝前期,一共出现了两个于成龙,并且这两位官员还是同一时代,同朝为官!不过我们平时提的于成龙是大于成龙,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于成龙是山西人,少年时也和很多读书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因此在明朝崇祯年间,他就参加了乡试,不过由于恰逢明朝末年,科举舞弊现象经常发生,于成龙气愤之下,写了一篇文章,痛陈时弊,直抒胸臆。
当然结果很明显,于成龙没有中举人,只是中了副榜贡生。
后来虽然于成龙又参加了会试,并且得到了做官的机会,可是于成龙由于要回家照顾年老的父亲,因此辞去了为官的机会。
清朝入主中原后,于成龙还是想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可是顺治年间,他再次落榜,并且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顺治八年(1651年)后,于成龙由于家庭情况,需要他照顾父亲,并且抚养孩子读书,他放弃了一段时间科举。
后来父亲去世,于成龙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国子监学习,结业后准备出仕。
于成龙由于没有人保举,所以他被分到了几千里之外的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清朝政权不稳,罗城则更加混乱,于成龙不顾家庭的反对,告别了妻子和孩子,决心到罗城上任。
这时,于成龙已经四十四岁了。
于成龙四十四岁才出来为官,绝对算是大龄官员了,不过于成龙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以后的事迹真是让人难以置信。
由于当时罗城刚刚纳入清朝的统治不到两年,之前的县令已经一死一逃,罗城可以说是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县衙都只是三间茅草屋,于成龙在关帝庙办公。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于成龙采用“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罗城为官三年之间,使罗城从混乱不堪,变得欣欣尚荣,百姓安居乐业。
康熙二年(1663年)的一天,于成龙被临时抽调去广西省城监考(外帘官),在这里他遇到了贵人广西布政使金光祖。
于成龙因为“敝衣破履”,自然被衣着华丽的其他监考官嘲笑,但是金光祖却觉得于成龙与众不同。
于是金光祖问于成龙为何穿的这样破旧,于成龙恳切地回答说:“卑职初任罗城,未及三年,既无功于国,又无德于民,若华衣美服,何异于盗哉!”于成龙的回答自然引起了金光祖的赏识,两人攀谈起来,于成龙向金光祖如实地汇报了自己治理罗城的措施和方针,得到了金光祖的赞赏,并且金光祖后来还去罗城实地考察,他深深的觉得这个老头是个人物。
清朝的官员每三年要进行一次大考核,京官叫“京察”,地方官叫“大计”,考核成绩为一等的官员,要被主官官员举为“卓异”,等待提拔。
可是于成龙所在的罗城是个典型的贫困县,即使于成龙的能力没有问题,可是政绩方面还是比不过大县,所以于成龙列为一等的可能性为零。
当于成龙的考核成绩交到已经是广西巡抚的金光祖手中时,金光祖很不满意,他要求新上任的布政使和按察使重新对于成龙进行考核,并且说于成龙的能力很强,是个好官,如果他们不举荐,那么他会亲自推荐于成龙。
布政使和按察使当然不敢惹金光祖,重新写了于成龙的评语,并且在巡抚金光祖和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共同推荐下,于成龙被举为“卓异”。
康熙六年,于成龙以“卓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
临行时,金光祖还为于成龙送行,他知道于成龙没有钱,所以还给于成龙赠送了银子盘缠,并且修书给四川的巡抚,说明于成龙的情况,希望于成龙能有更高的成就。
就这样,于成龙到四川上任了,合州是散州,知州为从五品,也就是说50岁的于成龙才是从五品的知州,离从一品还差得多。
不用说,于成龙到了合州,把合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凭借着政绩和廉明,于成龙两年后就升任了湖广黄州府同知,同知在清朝是知府的副手,正五品官员。
于成龙其后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由副转正”,当了四年知府(从四品),一样是政绩突出。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后,任武昌知府,虽然也是从四品,但是明显武昌属于重要城市。
随后正好赶上吴三桂叛乱,吴三桂为了在清朝统治区制造混乱,他让手下湖北籍的将领到家乡发动暴动。
黄州下面的县发生了暴动,于成龙因为在黄州主政多年,威信很高,被派去平暴动。
于成龙到了以后,很快安抚民心,平息动乱,为了防止黄州再次出问题,于成龙又再次为黄州知府。
果然没多久,黄州再次发生暴动,这次情况要比第一次严重多了,黄州混进来吴三桂的人,组织当地豪强乡绅,声势浩大。
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黄州,但是于成龙不同意,他组织乡勇,身先士卒,把生死置之度外,和暴动者展开激战,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黄州平定。
于成龙也因为在黄州的表现,再次被湖广总督破格提拔,升任了湖广下江防道道员,道员在清朝为正四品,比知府大一点。
道员只干了一年,于成龙又升官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按察使属于一个省的高官,正三品,按察使也被称为“臬台”,管司法监察邮驿。
从黄州的表现让于成龙以后的仕途平步青云,福建按察使干了两年,就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当时没有直隶总督,于成龙的直隶巡抚就相当于直隶的最高行政长官。
巡抚是从二品高官,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于成龙来到直隶第二年,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他,称赞他是“清官第一”,赐给他很多东西,还写诗给他,不久又提拔于成龙为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在两江总督干了三年,这三年他为两江地区的百姓做了太多的实事。
所以,于成龙去世时,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可见人们对他的死很是悲痛,侧面也看出于成龙是个真正的好官。
于成龙去世时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市民为之罢市巷哭,塑建雕像祭祀,赠太子太保,谥号“清端”,康熙皇帝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赞扬他廉洁爱民的精神。
以上就是于成龙的一生,从于成龙的一生可以看出人只要想干成一件事,无论多大都不算晚。
于成龙以四十四岁年龄进入官场,并且还没有多高的功名,但是他凭借着一腔热血,为国为民,确实成就了一般人不能成就的伟业,名垂青史!另外,清朝还有一个小于成龙,出生于崇祯十一年,比大于成龙小二十一岁,也是为好官,还被大于成龙提拔过,官至直隶巡抚,左都御史,最后小于成龙累死在河道总督的任上。
但是即使于成龙的一生这样传奇,于成龙也没有斩杀过江宁驻防将军赫里,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赫里本身就是虚构的,虽然有原型,但是和于成龙的生活时间不对应。
于成龙的生活轨迹主要是康熙皇帝初期,康熙二十年(1681年),于成龙成为了两江总督。
而赫里的原型是噶礼,满洲正红旗人。
清朝初年大臣,开国五大臣何和礼四世孙,噶礼母亲当过康熙皇帝的奶妈,再加上噶礼是名门之后,所以很受重用。
噶礼也不是康熙皇帝的亲外甥,并且康熙四十八年,他升任两江总督,根本没有任过江宁将军,和于成龙的生活时间也不对应。
另外,噶礼也不是哪个大臣杀的,是康熙皇帝亲自处死的,原因是因为噶礼想要毒死母亲,被康熙下令自尽。
清朝康熙二十年左右的江宁将军,也没有叫赫里的,也没有被于成龙斩杀的记录。
第二,再说于成龙也没有权力杀赫里将军,按照清朝的官制,赫里将军是八旗驻防将军。
清朝的驻防将军,属于全国重要城市的八旗军第一长官,乾隆以前是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
从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于成龙刚到江宁上任时,赫里去于成龙的大堂,于成龙还要自称下官,原因就是于成龙只是总督,属于正二品,即使加兵部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完全没有赫里的驻防将军级别高。
其实,八旗驻防将军和地方督抚完全是两个系统,八旗驻防将军类似于现在的野战军,驻守重要城市,为的就是维护清朝满人的统治,监视地方督抚和绿营兵。
一旦地方督抚发生造反的情况,八旗军可以迅速地镇压,并且争取朝廷大军的到来,八旗军起到的是监视和防止地方督抚造反的作用。
因此八旗驻防将军的级别肯定要高一些,即使后来八旗驻防将军降为从一品,可是在地位上一直比地方督抚要高,地方总督和驻防将军联名上书时,驻防将军要排在总督之前。
当然八旗驻防将军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因为他没有管理地方的权限,电视剧中出现的赫里和巡抚余国柱勾结的情况,其实是虚构的,地方督抚很少和驻防将军交流,两者都是相互给对方面子而已。
八旗驻防将军直属皇帝,地方督抚是无权管辖的,赫里将军只有皇帝能杀,两江总督于成龙管不了赫里。
再说赫里在电视剧中的设定是康熙皇帝的亲外甥,属于皇亲国戚,归宗人府管,两江总督怎么可能有权处置皇帝的亲戚呢?
其实别说是赫里,就是地方上的知府,总督都没有权力直接斩杀,除非总督是以钦差大臣的名义代天巡狩,要不然罢免知府都需要报告皇帝,请皇帝下旨罢免。
而赫里更是八旗驻防将军,属于正一品,这样的高官,两江总督根本无权直接斩杀,因为整个清朝都没有总督斩杀驻防将军的情况发生,如果发生,那么说明清朝已经到了灭国的时期了。
第三,江宁将军手底下有成万人的八旗军,两江总督也不可能捉住八旗将军,即使捉住了八旗将军,八旗军也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攻入总督府还是比较容易的,八旗军在清朝前期可是战斗力很强的。
两江总督虽然是总督,可是他没有调令,地方的绿营兵也不可能全听他的,更不可能去捉驻防将军。
总督手里能控制的绿营兵,只有自己的亲军,也就是督标,大约有一镇人马,这点兵力和驻防将军打,根本打不过。
小结:于成龙确实是历史上存在的人物,他的事迹也和电视剧中差不多,但是斩杀驻防将军赫里,只能说是为了剧情需要,大家看看就可以了,不必当真!斩杀赫里虽然不是真的,但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却是真实的,于成龙以四十四岁高龄进入官场,他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确实是个好官。
他廉洁,一生为民,出来为官,和妻子一分别就是二十几年,真正的舍小家为大家,也是当代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