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投放广岛原子弹的飞机是如何做到不受爆炸影响的?

2022-09-24
7 阅读

先说个小插曲。

参与设计首颗原子弹的D.K博士,当年也亲身参与了对日本的核爆摄影和数据采集,亲眼见证了这次激动人心的过程。

在战争结束60年后,D.K博士首次访问了,这座遭受核爆的不幸城市。

在访问中,博士对日本人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战争是没有无辜百姓存在的,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意义参加了战争,我认为,我做了正确的抉择。

”在场的翻译为了缓解尴尬,提醒博士要向着两个核爆幸存者道歉。

博士神色庄重地说:''我不会道歉,日本军国主义指挥者才应该道歉,你们想想,日军何曾考虑过道德?

我有很多朋友都死了,死在普通子弹和炸弹之下。

至于死在原子弹之下,和死在子弹、炸弹之下,对死了人都是一样的。

你们活着,只能说你们很幸运。

”博士的话可能稍显刻薄。

不过,博士宣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如果两颗核弹不够,将会有更多的方式,让日本军国主义放弃与盟军两败俱伤“一亿玉碎”的念头。

只不过,日本及时地投降了,让剩下的日本人成为幸运的人。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为防止日本躲在列岛这座老房子里,行使“一亿玉碎”的困兽犹斗。

对着这座倾倾欲倒的破房子,狠狠踹了2脚。

用B-29轰炸机(超级空中堡垒)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2颗原子弹,绰号分别是“小男孩”、“胖子”。

当量分别为1万3千吨和2万吨,造成了10万和6万人左右的伤亡。

当时,美军为了让轰炸机及时脱离核爆区,进行多次的策划和测试。

毕竟,人们对这两枚以崭新原理运作的炸弹威力,只有理论上的数据,实战上运作轰炸脱离方式,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一般情况下,作为飞行高度近万米的B-29,因很少有战机和高炮,能在这个高度威胁它,故进入投弹航线后,沿航线进至投弹点,投弹后应平飞脱离。

根据核弹所产生巨大冲击波的威力,如果再采用寻常规投弹方式,显然,是无法安全脱离核爆区。

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经过测算,要求B-29必须距离核爆爆心8英里以上(12.8公里),方能确保安全。

而为方便占领日本后的复测数据,原子弹被设定在离地600米的空爆,而这种方式的威力,显然不如地爆的威力大。

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投弹后,从水平方向上看,核弹仍然与投弹瞬间的飞行方向,同向前行。

理论上说,核爆时,运动的飞机正在爆点正上方,而此举将令B-29必死无疑。

因为这时的机弹距离,就是飞行高度9千米减去600米,完全不够工程师们,提出的8英里的安全距离。

最佳的策略是,B-29投弹后,立即掉头沿着来路急速飞行脱离。

B-29的最大速度是574公里/小时,巡航速度是350公里/小时,拼尽全力掉头回飞,B-29是有脱离的可能。

然而,B-29机笨行拙,如果转弯动作太猛,飞机有凌空解体的可能,且回转180度耗时过久,不利于飞机脱离,必须找到最佳的转弯角度。

经繁琐的计算最终确定,投弹后,飞机以回转155度角回飞的策略脱离。

马上,飞行员投入无数次的转弯脱离动作的训练之中,直至练到可以不假思索在40秒内,完成回转155度的脱离。

1945年8月6号上午9点15分,令日本人期盼已久、兴奋雀跃的时刻到了。

美国陆军航空兵的B-29,在广岛上空投下了“小男孩”核弹。

“小男孩”离开弹仓之初,做了一个漂亮的90度的转体动作,便带着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各种高温炽热、洪荒蛮力、热情洋溢的问候,一猛子扎向广岛的目标标定点。

飞机迅速调转155度,向来时航路飞回,按照飞行员的说法,再猛点,飞机尾部都会断裂。

二分钟之后,传导过来的冲击波,象个大巴掌一样,狠狠地扇在机尾上,虽然如此,但无疑B-29已逃出了生天。

广岛核爆后,日本军国政府,一边尽力调查,倏然消失的广岛事件的本末;一边加紧封锁有关的消息,欺骗不知情的民众,说陨石袭击了广岛;一边期望苏联出面调停衰局。

随着3天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将仅有的“胖子”核弹,扔向运气不好的第4目标长崎;以及在之后的几天里,美国一边在空中散发传单,讹诈日本如果不投降,将有更多核弹,会降临到日本本土之上。

军国主义凭以“一亿玉碎”的狂妄企图,和拖延战术的心理,终于彻底崩溃。

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本土及所有日军的占领区广播,表示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