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主要关卡函谷关,为什么到唐末后就基本丧失作用了?
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交通咽喉,战略要塞意义重大。
而且,老子出关、紫气东来、鸡鸣函关、鸡鸣狗盗等典故,都与函谷关有关。
函谷关独特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称为函谷关的有三处:秦关(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关(建于汉代)、魏关(建于三国曹魏时期)。
其实这三处关楼的位置相距不是很远,都位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地带,东指洛都,西望长安。
在中国古代,洛阳与西安之间的地带,一直是军事、政治的心腹要地。
这两座著名古都之间的道路称为\"两京古道\",是河南与陕西,乃至中原与西部的交通要道。
其中的崤山至潼关路段,多在涧谷之中,两侧是绝壁峰岩,山谷幽深,深险如函(匣、盒子),因而称函谷。
这一带自古也称为崤函之地。
这里长达五十公里,崎岖蜿蜒,谷道仅容一车通行,号称天险。
因而易守难攻,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从局部地势来说,函谷关扼守崤函,地处交通咽喉。
从地理格局来说,它西邻高原,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四面几乎都是绝境,因而更具战略要塞价值。
如果占取了函谷关,就容易向北进取关中、通达西北地区,或者向东逐鹿中原。
函谷关自古是洛阳“八关”之一,守卫着洛阳的西边门户。
因而,自春秋战国之后,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发生了许多重大战役、政治事件。
例如战国时期,函谷关就成为秦国和东方六国抗争的焦点战场。
魏占函谷关而锁秦,秦占函谷关而出山东。
秦国占据函谷关天险,多次击败六国的合纵攻击,最终出崤山而驰骋中原,一统天下。
楚汉战争中,刘邦也坚守函谷关,与项羽长期抗争。
西汉立国,专设关都尉把守函谷关。
汉武帝时,设立弘农郡,将函谷关的关楼向东迁建至新安(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新安县),并在此地设立郡治。
东汉末年,董卓就以函谷关易守难攻为理由,将汉献帝从洛阳挟持至长安。
西晋“八王之乱”时,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关中,派兵出函谷关,进击洛阳。
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唐军与叛军在函谷关进行了著名的“桃林大战”。
但是,一个明显而奇怪的现象是:自唐代以后,函谷关逐渐闲置、衰败,淡出人们的视野。
函谷关为什么在唐朝以后地位衰落?
其一,长安、洛阳古都衰落。
西安号称“十三朝古都”,自西周开始,定都此地的政权截止唐朝,此后没有。
洛阳也号称“十三朝古都”,自东周开始,定都此地的政权截止后晋。
此后,随着后世政权定都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地,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就逐渐远离长安、洛阳,天下纷争的焦点和主战场也就随之转移。
那么,地处洛阳与西安之间\"两京古道\"的函谷关,拱卫两京、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地位也就随之衰减,逐渐失去往日频繁的狼烟烽火。
即使到20世纪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函谷关也先后发生了一些战役,但是其地位和名气已经甚微。
远不如当时的平型关、娘子关战役出名。
其二,函谷关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其天生的缺陷。
函谷关狭窄艰险、易守难攻的天生优势,也成为很多兵家忌惮、绕道而行的原因。
绕过函谷关,从南经过陕西省商洛地区,走武关--峣关--蓝田路段,是连接西安与中原交通的又一选项。
这条防守比较薄弱的路线,在一些战役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例如,秦末群雄起义,楚怀王宣告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顾及函谷关,接受张良的建议避免攻坚,绕道至武关,用计袭取,进取关中地区。
由此引发了“鸿门宴”。
西汉景帝在位时,发生“七国之乱”。
统帅周亚夫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就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雒阳。
唐末黄巢起义时,就直接攻破潼关,进入关中地区,占取了长安。
以上史实说明,其实早从汉朝开始,经过函谷关就不是唯一的交通路线,还有其它选项。
这也埋下了它逐渐被冷落的伏笔。
另外,函谷关临近黄河,成为战略天险的一部分,但同时也受到了黄河的影响。
在黄河泥沙不断堆积、改道的过程中,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河滩土地。
三国时期曹操西征,避开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利用秦关之北的黄河滩地开辟了新道,在此筑关,也称为函谷关,史称“魏关”。
而且,随着黄河漕运的开发,水路分流了陆路的职能。
从而避开了陆地上像函谷关这样的艰难险关,而顺风顺水,一路直下。
到了近现代,随着桥梁、隧道、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兴起,函谷关这样的古代要塞更加落寞,沦为沧桑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