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水平仪,大型建筑比方说水渠怎么修建呢?
(具有水平仪功能的的汉景帝德阳宫“罗经石”)“古代没有水平仪”?
千万别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我说的,是中国古人。
更早的不说,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的龙山文化埋层中,即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石质“水平仪”——“罗经石”,距今约4500年。
在距今约43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发现了迄今所见最早的木质“水平仪”。
鹿台岗遗址发现的“水平仪”,又有西汉景帝阳陵的“罗经石”作为佐证,同样为在圆形巨石上刻出“十”形凹槽,堵住四面端口然后在凹槽中注水,调整石盘四方高低,便可寻得四个方向的“水平”。
(陶寺遗址出土“水平仪”复原图)陶寺遗址所发现的木质“水平仪”,则明显高级并简便了很多。
下面是呈“十”形的木质高足,上面架以盛水的直壁圆筒形仪具,器表朱绘,器中尚放有挹水木觚。
学者们认为,比如社科院冯时教授,中国先民类似的“测量仪器”及技术认知,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八千纪的新石器时代。
不过,古人不称此为“水平仪”,而叫“水臬(槷)”。
《文选·何平叔(晏)·景福殿赋》云:“制无细而不协于规景,作无微而不建于水臬。
”“景”,是“影”的本字。
“规景”,是说“景福殿”之设计,是经过“规矩”仔细测量的。
后面一句是说,此殿的建设,“无微不至”都符合“水平”。
古时,“水平仪”之所以称为“水臬”,是因为其最早起于中国上古先民的“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立表测影”的重要工具,就是“圭臬”。
“圭臬”,分两部分——表杆和臬尺。
杆长“八尺”, 指立于地面之上部分,相当于人的身高,“七尺男儿”是后来的说法。
陶寺遗址亦出土了目前所知最早的“表杆”,长1.72米。
(陶寺遗址出土圭表、臬尺和底座)“臬尺”,是测量日影长度的工具,一般以“地中”谓之夏至日影的“尺五”为长度。
这也是后来朝臣所用“圭版”之原型。
古人认识到,侧日影,首先“表杆”必须垂直于地面。
而这又提出了“地面”必须平整的课题。
对此,古人早有理论上的总结概括。
绝不晚于战国之前的《考工记·匠人》曰——匠人建国,水地以懸(悬),置槷(臬)以悬,眡(视)以景(影)。
“水地以懸”,就是“求地平”。
此句后,郑玄《注》云:“于四角立植而悬,以水望其高下。
高下既定,乃为位而平地。
”这是说,在中间所立之“杆”的四角相等距离,立相同的四支杆子,再用“水臬”一类的“水平仪”找寻高低,就可以确定是“平地”了。
贾公彦《疏》,又做了进一步解说。
其曰:“植即柱也。
于造城之处四角立四柱,而悬谓于柱四畔悬绳以正柱,柱正,然后去柱,远以水平之法遥望,柱高下定,即知地之高下。
”上述所说,是这些人对周初或更早的古人如何测“水平”的考证,而非所在时代的“现状”。
(陶寺遗址出土“水平仪”俯视图和侧剖面图)江永又觉贾公彦说得还不明确,于是在《周礼疑义举要》中说:“此谓测景之地须先平之,盖地不平,测景有差,故下注云‘于所平之地中央,树八尺之臬’,非谓通国域之地皆须平也。
”关于“平地”之法,他又说:“今工人作室即成,有平水之法:各柱任意量定若干尺,画墨,四面依墨用横线,线下以竹盛水,悬直物于线,进退量之,如柱平,则直物至水皆均;如不均,则知柱有高下,而更定之。
”《淮南子·齐俗》中,说到一种“浣准”的“仪器”,大约是与“水臬”这样的“水平仪”相配合,来测定远方之柱“高下”的。
总之,中国先民的测“水平”或曰测“水准”,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其所体现的,是由“观象授时”所达成的“时空统一”。
陶寺遗址的年代,大约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同时,你想,那个时候的先民能够破堵以疏,因势利导地治水,如此重大的社会实践,能不极大促进早早地解决“水往低流”和“地平”问题么!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良渚遗址、双槐树河洛古国遗址、石卯遗址等等,古人在城池、宫殿、祭坛包括水利方面的恢弘成就,已经越来越多地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