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靠一首歌走红,唱了一辈子的人心里是什么感觉?
还是得看这个人是什么人。
首先,得把唱歌和走红分开。
一个是命的事,一个是运的事。
一个是人的事,一个几乎跟人没多大关系的事。
能唱爱唱会唱还从头到尾唱出来,是人的事。
歌走红以及哪怕载入音乐史,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是指这首歌在外部世界的地位,根本意义上是属于外部世界的。
再说,这首歌背后的人是个啥人。
第一种,如果这首歌对这个人的意义,也就是一段时间唱了一首歌而已,跟你我早上起床哼了一首歌或兴致来专门跑录音棚录了这首歌一样,其他不以为意,那这首歌对这个人的意义就是唱出来之前基本功训练到天分得以显现的意义。
在这样的关于人的预设下,之后,这人可以唱歌,可以做跟唱歌有关或无关的工作。
如果继续跟唱歌有关,这首歌,可能对这人的人生有奠基石的意义,通向更多人生可能性的岔道口,但是,也福祸在人。
只是,如果想唱出更好的(因为最红的歌,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歌),这首歌TA必须得忘了,不然TA无法超越自己,不忘这首歌可就成了TA的心魔和劫数了。
第二种,如果这人不再唱歌,那这首歌可以是这人转身就忘的一乐子。
如果是这样,这首歌的意义,至多也就做成一件事的训练。
做成一件事情的人的底层操作系统,常常原理有可借鉴之处。
有许多看似偶然,其实多频次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有其必然的一面。
如果能忘了,这歌就是这个人和这首歌的缘分。
如果这歌特别红,说明这人自有天象,TA又能给丢在脑后,这歌多会成为这人传奇人生不值一提的小片段。
假设这歌侥幸被拿去写历史(那又是一轮天时地利人和的筛选),写历史的会说,哦,这人还挺逗,居然还唱过歌。
期待他再来一首的,可能会骂他不思进取。
对他而言,骂就骂呗。
他难道还要告诉每个歌迷他的人生至爱是做包子?
如果包子铺不愁客,他得告诉人祝收包子铺他有股份,他家门口缺个添乱的、借钱的或是抢钱的?
总体而言,忘了,是比较有趣的人和歌的缘分。
第三种,还是开祝收包子铺。
开张的时候门可罗雀,一条街都是开包子铺的,唱一首歌的没啥钱,连个幌子都买不起,那这首歌可以是开张时候揽客的一说辞。
提一嘴,人买一包子。
那就只能被迫臭显摆。
因为这时候卖包子是第一大业,刚开张大家伙儿已经苦逼了,再要脸可能得喝西北风。
但这终归是淘气,下一回买不买,得看包子做得咋样。
包子做得稀烂,没有复购率,一个包子一块钱,一亿粉丝人均捧场一个,捧场天花板也就一个亿人民币销量。
而且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个亿的人买了这包子都说你这包子做得不好,也就别混包子界了。
包子界的规矩,归根结底不是唱歌界定的。
假定,包子做得凑合但早期行情不好。
这首歌,可以被这个人缺斤少两时拿到世故人间交换走穴机会,回来可以多买几个蒸包子的屉。
如果这个人还人间清醒,知道自己作为做包子的跑去唱歌是在淘气,那这首歌就是马云卖得顺手的袜子,或在后厨憋得慌出来放风的乐子。
人间有趣无趣,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