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池塘雨后会有很多“水上漂”的昆虫,为啥被叫做卖香油的,是害虫还是益虫呢?

2022-08-09
3 阅读

小时候,一场雨后池塘里的水面上会有一群群的小昆虫,它们漂浮在水面上就像是一艘艘小船一样,如果你想抓几只空手的话就有些费劲了,因为它们能在水面上高速的跑和跳跃,以前我们老家的人叫它“卖香油”,而它的学名其实是水黾(min)。

水黾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分布,因此不同的地区对它的叫法也不同,比如水马、水蜘蛛、卖香油的、豆油的、酱油的、盐的等等。

那么,这种常见的昆虫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

它们又为何叫“卖香油的”呢?

它们究竟是害虫还是益虫呢?

带着这几个疑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儿时常见的昆虫-水黾。

会“轻功”的水黾每当春夏交集,尤其是一场雨过后,如果你去没有污染的池塘里,一定会发现水黾的身影,这是因为水黾就喜欢在静水中生存,而且春夏交集是它们的繁殖期。

水黾是黾蝽科下的昆虫, 它们的体长平均在1.5厘米左右,身体呈黑褐色,身体细长,有3对足,前足比较短,中足和后足比较细长,看起来就像只有2对足一样。

水黾最神奇的地方无疑就是“水上漂”了,它们从来不会沉入水中,但是一般情况下,昆虫落水后都会沉入水下,为何水黾能“水上漂”呢?

其实这与水黾足的微观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它就会沉入水中,反之则会漂浮在水面上,而水黾的身体密度其实是比水大的,但它却不会落入水中,因为水黾的足上有秘密。

首先水黾的足非常的细长,这样在接触水面时,就增加了接触面积其次,水黾的足上布满了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防水的绒毛,这些绒毛使得水黾在接触到水面时,并不会划破水面,而是将水面按下去,这是因为水的表层是有表面张力的,当干燥的物体(水黾的足)遇到水面时,物体会将水表层压下去,只要物体的排水量小于物体自身的体积,那么它就会下落。

但是,水黾的腿能够排开300倍于自身体积的水,这样仅仅靠表面张力就足以支撑水黾整个身体在水上漂了。

除此之外,水黾的整个腹面都有一层绒毛覆盖,这些绒毛都具有厌水性,所以即使它的腹部贴近水面,也不会被水打湿,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水黾不但可以在水上漂,它们还可以通过划动一对中足,产生半球形的涡流,以此来产生让身体向前的动力,依靠这对不起眼的中足,水黾在水面上能够获得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1-1.5米每秒)。

而且依靠着强大的排水能力,它们还可以用力踩水从而获得向上的动力,将自己弹起几十厘米的高度,从而增加了它们的捕猎和逃生能力。

水黾为何叫“卖香油”的?

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水黾的俗称很多,但是包括卖香油的在内的大多数俗称都是根据它的口感来的,小时候我曾经抓住过水黾,而且在与几个小伙伴打赌之下,我还尝过它的味道,水黾的味道确实带一点油性的味道,而且有点咸,而它“卖香油的”、“卖酱油的”等名字应该都是根据它的口感而来的。

而水黾之所以有这种味道原因与它的体液中含有一些挥发性的化合物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它们属于肉食性昆虫,消化道中的脂肪也混合其中,就让它有了这种类似于香油的味道。

我们再来看一下它是害虫还是益虫?

益虫害虫只是人为定义的一个概念,一种昆虫如果对人有利,它们就是益虫,反之则是害虫。

基于这个前提,我们从水黾的习性了解一下,首先水黾通常生活在池塘的水面上,它们一生都不会离开这里,它不会像蚊子那样吸食人血,也不会像一些昆虫那样跑到庄稼上吃庄稼,所以它们并不是害虫。

其次,水黾是一种肉食性的昆虫,它们在水面上主要靠浮游动物以及落水的昆虫为食,由于它们的腿部有很多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对水的波动感知能力非常的强。

因此,一旦有昆虫落水,它们会第一时间感知到,并快速的游到对方面前,除了落水的昆虫,它们也会吃一些蜉蝣动物,比如蚊子的幼虫孑孓,而水黾捕食的方法也很简单,它们看似毫无作用的第一对足会牢牢的抓住猎物,然后从自己刺吸式的口器刺入猎物体内,将猎物吸空。

写在最后水黾在以前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昆虫,它们成群的漂浮在水面上,或安安静静,或快速的游动,或高高的跳起,但如今水黾其实已经相对少见了很多,这其实与水污染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农药和洗涤用品的使用。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