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劝大家不要去旅游,浪费金钱,但很多无根基的年轻人却是旅游生力军?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旅游本来就是一项业余文化娱乐生活。
通过旅游,可以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享受旅行生活的无穷乐趣。
但是这种观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样也有人不喜欢这种漂泊、流浪式的旅行生活。
特别是旅游需要坐飞机、坐火车、汽车,还要住宾馆、酒店、进入景区还要购门票等等消费,他们就认为这种花钱消费不值得。
因此这些人劝大家不要旅游,他们认为这种业余文化生活是得不偿失,浪费金钱。
中国目前旅游的现状,特别是春节、国庆、五一等节假日,很多年轻人都把旅游当成了主要度假的选项。
国内国外,天南地北,到处都有年轻人旅游的身影。
或全家出游,或情侣相携,或结伴同行,或孤独前往。
为什么很多无根基的年轻人喜欢旅游,成为旅游的生力军。
根据我多年旅游经验与许多的年轻人交流,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年轻人对外部世界的渴望,这成了年轻人成了旅游主力军的主要原因。
年轻人相对比我们老年人的见识,因为年龄关系自然要少许多。
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渴望通过旅游了解外部世界。
例如我们这一辈老人,六十年代中期我班就开始了步行串联,祖国各地都走遍了。
几十年前,我和我们中学200多同学就上过北京。
我还去过上海、杭州、武汉、重庆、郑州、成都等许多城市和景区。
1966年9月去北京见毛主席,我们全班同学都游览过天安门、故宫、长城、十三陵、颐和园等景区。
而我们这辈人曾经旅游过的城市和景区,就成了当代年轻人梦寐以求渴望旅游的地方。
例如除了北京市的年轻人外,全国各地的年轻人,谁不想去祖国的首都北京去看看,去天安门前合影留念?
因此,“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成了年轻人普遍的共识,因此,年轻人成了旅游的主力大军。
第二,旅游游览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适合年轻人的项目。
特别是它自身具备的魅力吸引广大的年轻人参加。
一是旅游的趣味性。
走出家庭,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到大自然中去云游,到繁荣的都市去享受,到古老的古镇去寻找历史的遗迹,这本身就是生活中一件充满了乐趣的事情。
二是旅游的运动性。
旅游活动是一种充满了挑战性的活动。
它适合年轻人喜欢运动的特点。
例如许多人攀登自古华山一条道的悬崖绝壁,不仅手脚并用,对体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同时面临万丈深渊的崎岖华山小道,对年轻人更是心理上一种考验。
三是旅游的知识性。
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旅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出门长见识、长知识的运动。
年轻人通过对各个城市、古镇、高山、大海、历史文化、宏伟建筑等等景区的游览参观,让年轻人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
例如去延安旅游,你就能从宝塔山、杨家山、南泥湾、枣园、王家湾等等这些革命圣地景区,重温当年抗日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艰苦奋斗的事迹和精神。
给广大年轻人革命的传统教育和鼓舞。
第三,节假日旅游休闲,也正是受年轻人欢迎的度假方式。
每逢节假日,年轻人都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
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打麻将,有人喜欢钓鱼、有人喜欢逛街等等,五花八门的度假方式。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外出旅游度假。
特别是热恋中的小情侣,更喜欢到另一个城市、另一个景区去享受二人世界。
例如去年“五一”小长假,超过百万年青人从全国各地来我们“网红”城市长沙打卡,我亲眼目睹“五一”那天,游览岳麓山的年轻人预约免费门票进山,上午8点开门就预约已满,一票难求。
当天超过10万之众的年轻人登上了岳麓山。
第四,个人旅游的兴趣爱好与金钱多少无关系。
尽管许多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许多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虽然说经济上没有什么根基,但是旅游运动的参与,这与年轻人喜欢旅游没有根基没有关系。
青年人家庭条件好,根基好的就全世界满天飞,欧美、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常去旅游。
家庭条件一般的工薪阶层的家庭,就跑中国各个城市和景区,节假日外去旅游的费用还是能够承受。
我10多年来背包外去旅游,曾经多次亲眼看到,也有不少年轻人经济没有根基,他们外去旅游的方式就采用“穷游”。
他们日食快餐,夜宿帐篷。
但这种旅游的生活方式同样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
甚至不花钱也可以出去旅游。
例如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长沙各高校,每天数万年青人攀登岳麓看日出。
他们大多数都是从岳麓山景区南门上山,到达观景走廊看日出,而后从东门下山。
不少人在“爱晚亭”留影拍照。
这种旅游,不需花钱,只要热爱,有力气爬山的都可以参与。
因此也与年轻人有无根基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我对无根基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旅游,他们能够成为旅游主力军的原因的感受和认识。
对与否?
请各位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