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折是什么样子的?

2022-09-26
523 阅读

1、 奏折奏折用纸多为榜纸、本纸和毛边纸,统称素纸,均为竹纸。

当时宣纸名贵,臣僚平常缮写呈奏用不起,也没有那么多宣纸可供。

奏折高一般为22cm,横宽为 10cm;另有一种小密折,高仅14cm,宽7cm。

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称为一扣或称一开。

每扣12行,每行计20个字,低两字为平格,实写18个 字,余两字作抬头之用。

臣子缮写奏折,封好后装入报匣,专差递送,经专门负责收发奏折的内外奏事处,到达皇帝手中。

皇帝披阅奏折,皆用朱笔,称“朱批奏折”,发还给具奏人。

雍正帝时,命令将前朝朱批奏折缴还,此后成定制。

雍正七年下令实行副本制度。

凡奉朱批的奏折,都由军机处誊录一份备查,即为“录副奏折”。

只有极少数奏折或因事涉机密,或因风闻奏事,被皇帝留在宫中,称为“留中”。

凡留中的奏折,一般不朱批,不录副,也不发抄,过后以原折交军机处归档,故亦称作“原折”。

2、奏本奏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上奏的文书之一。

明初定制,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改革后,题、奏并行,官员公事用题,私事用奏。

清因明制,然仅限于官员使用。

凡官员至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事,概用奏本。

清初规定,奏本文字不得超过三百字,奏本正文之后,须注明全文的字数及用纸张数。

奏本程式,据明《万历会典》记载:“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头二字,手写二十二字。

头行衙门官衔,或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

疏密俱作一行书 写,不限字数。

右谨奏闻四字,右面字平行,谨字、奏字各隔二字,闻字过幅第一行抬头。

计纸字在右谨闻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

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连名, 挨次俱照六行书写”。

清代奏本程式与明大致相同。

定制每幅为高26 cm ,宽12cm,篇幅长度以字数多少断幅。

首幅开面上方正中写一“奏”字,下押官衙印信关防。

自第二幅起为正文,头行书具奏衙门官衔,疏密俱做一行书写。

文 尾以“右谨奏闻”或“谨具奏闻”四字结束。

末幅正中写具奏年月日,年月日下列具奏者官衔姓名,加盖官衙印信关防。

清代奏本例同题本,文字一般为满、汉合璧,也经由内阁票拟贴黄,照录朱笔后送六科发抄施行。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下令废止奏本。

3、题本题本是明、清时期臣工向皇帝报告政务的主要文书之一。

明初,臣民言事,只用奏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规定:诸司有急切机务,不得面陈者,许具题本投进。

从此日渐形成官员上奏,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的格局。

清因明制:凡京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俱用题本。

明、清两代题本规制基本相同。

题本通用白纸折。

明朝及清初时期,题本纸幅略高,乾隆以后,定制题本一般每幅为高24 cm ,宽12cm,篇幅长度依题本字数多少来断幅。

每幅六行字,每行二十字,抬头两字,平行十八字。

题本首幅开面上方正中写一“题”字。

自第二幅起为正文,头 行书具题者官衔姓名;第二行始书题报事由,接叙缘起、情节及处理意见,文尾以“谨题请旨”结束,如不请旨,则以“谨题奏闻”结束。

末幅正中写具题年月日, 年月日下列具题者官衔姓名,加盖官衙印信关防。

清代题本有通本、部本之分。

凡中央六部等各在京衙门,所上题本称部本;凡地方各级官衙所上题本,通常由通政使司转交内阁,故称通本。

文字多为满、汉合璧。

内外臣工所上题本,经内阁票拟办理意见后,呈皇帝阅览。

皇帝批阅后,送回内阁六科发抄相关衙门施行。

凡皇帝认可的票签,批本处俱用朱笔照录于该题本首幅开面上,称批红。

经批红的题本,称红本。

发抄各衙门施行的是抄本,而红本原件,集中匮藏于内阁红本库。

另外,红本发抄后,例由六科另录二通,分别成册。

一送 内阁供史官记注使用,称“史书”;一储本科以备编纂查考,称“录书”(亦称“录疏”)。

凡题本批红圣旨,内阁满、汉票签处当值中书,皆逐件汇抄成册,取 “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之意,名“丝纶簿”。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题本,所有官员上奏只用奏折。

4、揭帖揭帖自宋代已出现,但以之为正式文书名,则始于明朝。

明朝内阁中凡有密奏及奉谕对答者,皆称揭帖。

其形制与题本大致相同,或长短宽窄略有出入。

字如指大。

以文渊阁印封缄进御。

左右近侍,莫能窥也,应是一种密折形式。

其式首称:“某官某谨揭为某事云云”,末称:“理合具揭,须至密揭帖者”,后书某年某月日。

清代揭贴较明代略有变化,揭帖更多地被当做题本的副本。

清制,官员每上奏题本,例应随本送进副本三份,分别送通政使司交六科各有关衙门。

《大清会典事例· 卷一O四二》记:“雍正七年奏准,向例直省三章,由司(通政使司)接收,将正本封固移送内阁,副本存库备案。

后经条奏,正本副本并交内阁,以致本司无全本 册案,无凭稽考,嗣后直省本章除正副本外,亦照各部院之例,随本开具揭帖,送司存案。

”清代揭贴款式与题本大致相同,通用白纸折,每幅为高24 cm ,宽12cm,篇幅长度依题本字数多少来断幅。

唯将首幅上的“题”字改为“揭”字。

将文中“具题”字样均改为“具揭”字样。

正文首书其式首称:“某官某谨 揭为某事云云”,末称:“为此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后书某年某月日。

并押官衙印信关防。

5、启本启本晋朝已出现,为臣民上书皇帝的一种文书。

在明代,臣民向皇太子和诸王言事用启本。

清沿明制,顺治初年,多尔衮以皇叔父身份摄政,王大臣有上言皇叔父者,用启本。

康熙初平三藩之乱,各省用兵之文武官员,有上书领兵各亲王、贝勒的公文,也多用启本。

康熙以后不多见。

启本形制与题本同,通用白纸折,定制每幅为高26 cm ,宽12cm,篇幅长度以字数多少断幅。

唯将首幅上的“题”字改为为“启”字。

将文中“具题”字样均改为“具启”字样。

正文首书其式首称:“某官某谨启为 某事云云”,末称:“谨启请旨”(按,清初大臣上给摄政王多尔衮之启,皆言“请旨”,属特例)。

后书某年某月日。

6、表笺表、笺是王公百官,文武大臣及朝贡各国向皇帝、皇后祝贺时的专用文书。

表文始于汉代,是大臣向皇帝陈述事情的文书。

唐宋以来,仅限于陈谢、庆贺尽献所用。

每当国家有大庆典,群臣献文为贺,则用贺表,文为骈体。

元代庆贺表文称为表章,遇皇帝生日、元旦、五品以上官员皆上表章进贺。

明代庆贺文书除表文以外,又 增加笺文一项,凡遇朝中举行庆典,如寿诞(皇帝生日)、元旦、冬至等节日,内外臣僚皆须进表、笺庆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

清代沿袭明制,表文有的特定使用范围,一作庆贺用,一作进献修史用。

前者遇有庆典,如登极、传位、册立皇后上尊号等,王公百官均上表庆贺。

后者用于史书修 成照例须由总裁官具表进呈,如《会典》、《方略》编纂告竣时要奉表随进。

再,当年考取的文武进士,要呈表谢恩。

藩属国依期入贡,也用表文。

贺表由正表和副表各一,合为一份组成,正表卷而不折,副表折而不卷。

其表文由内阁统一撰拟定式颁发,遇有其他庆典亦如法炮制,而各地官员所具贺表,则依定式录进,所书内容大都雷同,千篇一律,辞藻骈俪,都是些歌功颂德的文章。

庆典结束,贺表送内阁收藏。

笺文始于东汉,称为“笺奏”或“笺记”。

魏晋时只称为“笺”,上呈皇后、太子诸王时使用。

唐宋时仅臣僚仅上呈皇太子的文书才用笺。

到了明清两代,笺文用途 有所改变。

明代用以庆贺皇后、太子三大节之用;而清代不设太子,为臣僚百官庆贺皇后三大节的专用文书。

贺笺正笺副笺各一,卷折之式同贺表。

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发布上谕停止笺文的进呈。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