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8年的叫魂案,一个小小的谣言为何会动摇诺大的大清国?

2022-09-26
11 阅读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浙江省德清县需要修缮一座石桥,当地一位吴石匠因为技艺精湛被选中。

他的同乡沈世良找上门来。

沈世良是富商出身,家中资产颇丰,但是却无儿女可以继承。

遂想将家产赠予两个侄儿,以求为他养老送终。

现如今,侄儿们似有反悔,沈世良决定惩治他们,便将写有侄子名字的纸条交给吴石匠。

当时江南流传着一种说法:石匠将写有名字的纸条压在石头下敲打,纸条上的人非死即残。

沈世良对此深信不疑,他请求吴石匠修桥时将纸条随着打底的木桩插入水底,再用大锤猛敲猛打,已达到诅咒两个侄子的目的。

吴石匠为人淳朴,在他看来这些是丧尽天良之事,于是断然拒绝。

怎奈沈世良纠缠不休,为免招惹是非,吴石匠便将他送至县衙。

一番审理,县官认为不过是邻里纠纷,将沈世良打了二十大板结案。

然而随着此案添油加醋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传闻中夺人魂魄的巫术是真实存在的。

两个月后,一个从德清县乞讨到杭州的乞丐,因为形迹可疑,被当地人扭送至官府。

一番严刑拷打之后,这乞丐谎称他能用符咒夺走孩子的魂魄。

这样的言辞在官府看来是无稽之谈,所以也没有贴告示来辟谣,但现场旁听的群众却慌了神,纷纷奔走相告。

就这样,以讹传讹,眼见事情闹大,各地州县才开始张贴布告。

但官府拟定的布告不但没有遏制住谣言,反而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功效。

眼见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官员上下统一口径,集体隐瞒不报。

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策划下,这起普通的案子很快扰乱了大秦帝国的半壁江山:六月,山东读书人韩沛显招供,曾经接连剪人发辫;七月,山东一个姓蔡的乞丐招供,有人教他用迷药迷晕路人,剪人发辫;八月,景州一名七十二岁的张婆婆招供,曾两次剪去待女的衣角;陕西一位叫郭兴利的学童,因为贪看街头戏法误了学业,对其母亲谎称被人剪了发辫,失了魂魄……这阵风波很快蔓延到了京城,乾隆震怒痛斥朝臣:"大清帝国历经康雍乾三世的励精图治,天下太平海晏河清,烟焉能被这等荒诞之言搅得不得安宁?

"乾隆的隐忧:自古以来,宫廷内斗纷争手段频出,使用巫蛊并不稀奇,且不说西汉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就连乾隆的爷爷康熙,晚年时期还出现了大阿哥以巫术诅咒太子的丑闻。

于是乾隆命令军机处严查,这件事的起因是浙江宫史们知情不报,如今皇上下旨,各地官员纷纷邀功乱办。

随着涉案人员的增多,不少地方官员难逃干系。

牵涉的人数越来越多,调查的大臣们只得联名上奏说明缘由,恳请停止调查,以免造成批量的冤假错案。

此时距最初吴石匠案发也已经过了一年,乾隆只得接受这个奏请。

即便如此,这阵风波最后还足波及了全国十二个省份,因此案丢掉性命者达一万多人。

面对如此谣言,为何会在鼎盛的大清王朝引起轩然大波?

一,早在顺治年间,朝廷就设立了朱批密折制度,即地方官员通过密折单独向皇上报告要事。

这一制度的使用,在雍正时期达到顶峰,然而随着乾隆时期各地官员长期安享太平生活,使得这项制度形同虚设。

从案发当初,江南一带官员串通一气,没有一份关于此案的奏折送往朝廷,直至局面不可收拾。

二,当年摄政王多尔衮采取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的后遗症,即使到了乾隆年间也一直没有被平息,于是给了一些人借题发挥的机会,这也成为这桩事件发展壮大的诱因。

三,大多数百姓目不识丁,缺乏辨识力,很容易被人蛊惑。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