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罗湾海战中,明朝军队和荷兰武装船只的热兵器差距有多大?

2022-09-26
35 阅读

发生在明朝后期的料罗湾海战,对荷兰有多大的影响?

明朝为何不借着这场战争,扭转灭亡的危机?

1633年7月6日,料罗湾海战爆发。

当时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17世纪海洋贸易霸主。

凭着强大的舰队,荷兰到处垄断贸易市场。

而荷兰在东方,与明朝的贸易,是重中之重。

为了获取更多丝绸,瓷器,茶叶,荷兰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建立贸易据点,其中台湾岛就是他们看中的。

由于海禁政策的限制,荷兰与明朝的贸易受到影响。

加上被郑芝龙等官员的欺骗,荷兰有点恼火。

而郑芝龙也没有权力,答应荷兰人开放明朝的港口。

这导致荷兰人多次提出,要求明朝开放口岸,让荷兰人上岸贸易,这都遭到拒绝。

连续多次得到承诺,却没有得到任何结果,这让荷兰人心生怨气。

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荷兰人选择武力入侵,于是有了料罗湾海战的发生。

在这次海战中,明朝投入了150艘战舰,其中有50艘炮舰,士兵几万人。

而荷兰出动9艘带加农炮的盖伦帆船。

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明朝最终击败荷兰,赢得后期第一次海战的胜利。

凭着绝对的兵力优势,以及后勤的优势,明朝赢得这场战争并不出奇。

但和鸦片战争相比,敢于出击的勇气,不是清朝可以比较的。

从这场战争来看,双方的武器有多大差别?

明朝的大炮,主要是红衣大炮,仿制于欧洲的加农炮,荷兰使用的是加农炮。

双方的火炮差距并不大,虽然荷兰的更强大,但在数量上,明朝处于绝对的优势。

而且明军敢于拼搏的精神,让荷兰人感觉到踢在铁板上。

在舰船上,明朝末期,舰船已经无法与郑和下西洋时的舰队相比,体积相对比较小一些,所以明朝需要组织这么多舰船。

荷兰的舰船是盖伦帆船,比明朝的还要好。

在炮火上,荷兰舰船的炮火密度,远超明朝的。

这场海战,也成为荷兰称霸世界的转折点。

西方国家也看到荷兰的实力。

之后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都在蠢蠢欲动,欲要瓜分荷兰的贸易势力。

而对明朝来说,为何不能凭着这场战争的胜利,扭转他衰落的局面?

主要原因有:1:明朝内部问题。

在明朝后期,内部危机加重,腐败问题特别严重。

光靠一场战争来扭转局面,很难办到。

而且距离明朝灭亡,还有11年的时间。

想要彻底改变明朝内部问题,崇祯皇帝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强的将领来稳固周边局面,以及巨大的财富来推动明朝的发展。

没有这些,后期的明朝,很难改变内部的腐败。

而皇族的关系复杂多变,也成为明朝灭亡的因素,不团结一致,始终会拖累明朝。

2:海禁政策的影响。

料罗湾海战的爆发,说到底还是海禁政策导致的。

如果明朝全面开放口岸,和世界接轨,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并且不断完善贸易制度。

从而提高明朝的财政收入,大大减轻明政府的压力。

而海禁政策,始终影响明朝的发展,没有突破这一限制,明朝是很难实现中兴。

3:农民起义带来的影响。

明末时期,明帝国内部,出现的起义军,给明朝带来压力。

其中李自成的起义,让明朝最为担心。

从1627年起义,李自成凭着“均田免赋”,以及“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起义军的主力。

和料罗湾海战相比,明政府更担心这支起义军给明朝带来的影响,事实也证明,最后推翻明朝的起义军,就是李自成的起义军。

4:自然灾害的影响。

明朝后期,受到来自小冰河期的影响,明朝面临多灾多难的情况。

民生问题都无法解决,明朝哪还有时间去扭转局面?

当然,小冰河期不仅影响明朝,同样对清朝有影响,只是明朝后期最为严重。

明政府的组织能力太弱,根本来不及救援和解决,导致广大百姓对明政府失去了信心,他们也不再相信明政府。

从这些因素来看,明朝赢得料罗湾海战,也无法扭转灭亡的危机。

毕竟内部问题太过严重,崇祯很难解决。

想要改变明朝末期的走向,哪有那么容易。

毕竟在中国古代,王朝后期,积压的问题,都会全部爆发出来。

此时改朝换代,也成为主流,谁也很难阻挡这个趋势。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