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娲皇故里是在甘肃秦安县陇城镇?还是在河南西华县聂堆镇?
历史传说而已,二者皆可。
西华女娲故里,位于西华县北部的聂堆镇,传说女娲和伏羲兄妹相婚而成夫妻,同为人类之始祖,后世有“女娲城”、“女娲陵”以示追念。
西华县为女娲氏之故墟(后世称之为女娲城),东边不远的淮阳即太昊之墟(伏羲所都之宛丘),二者部族相近,所以关系才那么密切。
先秦《世本》:“女氏,天皇封弟娲于女(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
夏有女艾,商有女鸠、女方(房),晋有女宽,皆其后也。
”《通鉴外纪注》:“包牺氏没,女娲氏立,号女帝,是为女皇。
”“天皇”指伏羲,“弟”通娣。
汝水,发源于今河南嵩县龙池曼山西麓,流经汝阳、郏县、舞阳、汝南、新蔡至淮滨入淮河(元朝后改道)。
“汝”本作“女”,盖因女娲族居住地而得名,后世汝阳西泰山有“女娲宫”,西华有“女娲城”,二者皆为纪念女娲氏而立。
《炎黄源流史》:“西华县东百余里有涡河,发源于开封市北,东南流经安徽涡阳县,至怀远注入淮河。
西华县南有汝水,发源于汝阳县西南方山,东流经临汝至周口市,汇入颍河。
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
”西华(古为娲城),女娲氏之所都。
《太平寰宇记·卷十》:“县西华二十里,旧传女娲之都,本名娲城。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七》载:“娲城在西华县西,女娲之都也。
”明代碑刻述:“西华治北十五里有城遗址,半就湮没,传为女娲故墟也。
”《东野纪闻》:“陈之长平即女娲炼石补天处。
今有女娲城在焉。
”《思都岗龙泉寺记》:“西华治北十五里有城遗址,半就湮没,相传为女娲故墟也。
”《西华县志》:“娲城,以为女娲所筑之城。
古老相传,其来已久。
城上朝来缤纷,烟霞袅袅。
尤以春夏之交,此景最为壮观。
”《陈州府志》:“西华县。
女娲城在县西北十里。
曹植赞曰:‘古之国君,造簧作笙;人物未就,轩辕纂成。
’”西华东淮阳,即伏羲所都之宛丘。
《左传》:陈,大皞(太昊)之虚也。
《水经注》:沙水又东迳长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陈城北,故陈国也。
伏羲、神农竝都之。
城东北三十许里,犹有羲城实中,舜后嬀满,为周陶正,武王赖其器用,妻以元女太姬而封诸陈,以备三恪。
太姬好祭祀,故《诗》所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通典》:陈州今理宛丘县。
昔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
周初,封舜后妫满于此,以备三恪,为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