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2022-09-27
19 阅读

《资治通鉴》讲了1362年的历史,其核心就是讲用人的问题,即“为政之道莫先于用人”。

同时呢,司马光又将人分成了几大类:有才有德是圣人,无才无德是愚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

如果在人才的选举中得不到圣人和君子,宁可得愚人,也不能得小人。

正是怀着这样的用人思路和用人哲学,《资治通鉴》在三家分晋中开启了自己的篇章。

晋国本来有六个大家族,其中行氏和范氏先行灭亡,剩下了智氏、韩氏、赵氏和魏氏,这四个家族最强大的当属智氏。

而智氏的掌门人智宣子即将老去,他选择了智伯为接班人。

智伯这个人有五个比较大的优点,又是长子,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智宣子都认为没有问题。

但是他的家族中有一个智者名叫智果,智果却说,智伯虽然优点很突出,但是,他的问题也很突出,就是没有仁德,没有格局,这样的人不可以主政的。

但是,智宣子没有听下智果的建议,智伯最终接班成功。

接下来来,智伯的原形毕露,他先是在韩氏家族占便宜,后要挤兑魏氏家族,当他挤兑赵氏家族的时候,赵襄子不咽不下这口气,誓死一搏。

在这个过程中,韩氏和魏氏深深地认识到,如果赵氏被打败,他们两家也面临同样的结局,于是,他们私下联合赵氏,用计将智伯杀死,尔后将晋一分为三。

司马光就是通过这个事告诉后人,担当大任的人,德是第一位的,德其实就是最大的才。

因为才容易彰显,而 德隐于心,不易察觉,所以,人们在选择人才时往往才盖于德,但是,最终毁掉前程的都是因为无德之人所致。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