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之子,瑞王朱常浩的下场如何?
瑞王是最惨的皇子,一生老实巴交,25岁没钱结婚,天天追着户部要钱,换了2波皇帝,36岁才到封地,最后千躲万躲还是落到了李自成的手里。
瑞王朱常浩,是万历皇帝的第5个儿子,母亲不受宠,他也老实巴交,不好色不贪权,还爱好礼佛,就只有一个不良嗜好,却成了混得最惨的皇子。
相当不受宠的出生朱常浩很不幸,他的父亲万历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0岁登基,足足当了48年皇帝。
从数据上来看,万历皇帝没有英国女王那么长的寿命,但明朝皇帝普遍短命,因此也算是非常长寿了。
朱常浩的母亲是端妃,却非常不受宠,以至于虽然生了皇子,但也没有得到万历皇帝任何的青眼相加。
搭顺风车才能封王朱常浩的凄惨在于,明朝皇子的一般待遇和他没关系。
按照规矩,他可以等到一定年纪,在父皇的册封下,去藩地就职,本本分分在他的地盘上过日子。
但可怜的他,却被牵扯进了国本之争的漩涡之中。
万历皇帝的皇后没有儿子,而他本人很偏爱郑贵妃,便想要把郑贵妃生的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
但群臣不干。
朝臣们认为,皇后没有嫡子,就应该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在立储的问题上,万历和群臣久久争执不下。
无奈,万历皇帝只能耍起了“拖字诀”,上朝越来越少,朝臣也不怎么见了。
但即便如此,朝臣们还是不肯放过万历皇帝,以全体请辞相威胁,万历皇帝无奈只能表示,万历十九年时或者等到皇子15岁时候再来商量。
而后,他又将日子推到了万历二十年。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初,太子未立,有三王并封之旨,盖谓光宗、福王及常浩也。
寻以群臣争,遂寝。
万历二十一年,群臣再一次旧事重提,要万历皇帝做出决定。
此时,万历皇帝想了巧妙的一招,搞个“三王并封”,即将当时的皇长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皇五子朱常浩一并封王,然后再来选择其中一个较好的当太子。
万历皇帝的意图很明显:我就是想要拖着,不要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当时,皇二子和皇四子早夭,皇六子还没有出生,这三人是万历皇帝所有的皇子。
可皇长子朱常洛有群臣的支持,皇三子朱常洵有父皇的宠爱,还有一个受宠的母亲。
唯独可怜的朱常浩还没过两周岁生日,就被父皇拉来充人数,莫名其妙卷入储位争端。
朝臣们也看出了万历皇帝的真实想法,大加反对。
这场三王并封也就不了了之了。
等到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皇帝实在没办法,朝臣们还是寸土不让,太后也开始施压,朱常洛这才被册立为了太子。
至于朱常洵,被册封为福王,而朱常浩也成功搭上顺风车,被册封为瑞王,封地在汉中。
见不到父亲,27年才就藩册封太子后,万历皇帝对朝政更加心灰意冷,继续摆烂。
他不见朝臣,就算是朝中官员有空缺也不予理会。
但对于心爱的福王,基本上每日都要见上两次。
至于瑞王朱常浩,根本无人问津,更不用说见到父亲了。
一般来说,按照明朝的规矩,太子册立之后藩王们就应当离开京城,去封地就藩,无诏不得私自回京。
可万历皇帝想让福王待在自己身边,就硬生生压着让其他儿子也不能走。
可怜朱常浩,年纪越来越大,却根本没有人记得他的婚事。
正常来说,皇子十几岁就应该娶妻,但万历皇帝根本不管朱常浩,朝臣们自然对他也很敷衍。
怎么办呢?
如果能够去自己的封地,朱常浩肯定搞点税收,发展点业务,怎么都能有钱。
但万历皇帝根本不管他,也不提就藩的事情。
朝臣也知道,朱常浩不可能对王位有威胁,只会对着朱常洵就藩,根本不理会朱常浩的去处。
既然如此,朱常浩就只能自己跑到户部去,成天软磨硬泡要钱财,好给自己攒点老婆本。
最后,他还真攒下来了十八万两银子,就藏在了宫中。
《明史》:常浩年已二十有五,尚末选婚。
群臣交章言,率不报,而日索部帑为婚费,赢十八万,藏宫中,且言冠服不能备。
对于皇家来说,十八万两银子准备婚礼真的不算多,万历皇帝给朱常洵办婚礼的时候,光是冠服就花了三十多万两。
不过,后来的朱常洵因为迟迟不就藩王,被群众攻击,最终在万历四十二年去了洛阳就藩。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58岁的万历皇帝去世,他始终都没有想起朱常浩这个儿子。
随后朱常洛上台,也就是明光宗泰昌帝,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
朱常浩想着,大哥上台,这下该把我放到封地去了吧。
可谁也没想到,朱常洛登基刚一个月,就去世了。
1620年的八月,朱常洛举行了登基大典,十天后,他就一病不起。
根据《国榷》和《罪惟录》的记载,他的死,是近女色太过的缘故。
《罪惟录》:“及登极,贵妃进美女侍帝。
未十日,帝患病。
”八月二十九日,朱常洛吃了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来的仙丹红丸。
九月初一,朱常洛驾崩,前前后后在位时间刚好一个月。
这一次,朱常浩想要等着就藩的指令,就只能靠下一任皇帝了。
紧接着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继位,也就是明熹宗。
朱由校一上位,就大搞特搞党争,宠幸客氏、魏忠贤,努尔哈赤在边境骚扰叫嚣,国内也是发大水、洪灾不断。
这朱由校倒好,两手一摊,全都交给东林党、内阁来干,自己安安心心当木匠,游山玩水。
直到他继位的第七年(1627年),才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叔叔朱常浩。
朱常浩这个有名无实的瑞王,硬生生当了27年,才终于被在位的皇帝想起,去往了自己的封地汉中。
相当不好的运气或许是因为前半生实在过得太苦了,到了封地之后的朱常浩,不爱女色,成天礼佛,唯独爱财。
于是,除去每年必须上缴朝廷的税收,他不断制造各种税目,增加课税,养肥自己的腰包。
在汉中,他开始过上了真正的王爷生活。
只是,这样的好日子也没能过太久。
十多年后,养尊处优、体型肥胖的朱常浩,不得不再一次思索去处。
原来,就在他去往封地的那一年,朱由校驾崩了,把皇位给了弟弟朱由检(即崇祯皇帝)。
崇祯在位时,到处都是起义军,北方的满清军队也在虎视眈眈。
1643年,李自成带兵占领了西安。
而西安距离汉中,不过就是几天的急行军。
身在汉中的朱常浩,顿时慌了神,他必须再找一个安稳的地方,带着钱逃命。
那下一步又能去哪里呢?
往南?
张献忠已经占领两湖两广的大部分地区。
往东?
绕道去京师,未必是个好去处。
左思右想,朱常浩选择了进入四川。
他认为四川地势险峻,必然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的确如此。
他的想法和张献忠如出一辙。
就在朱常浩到达重庆不久后,张献忠的军队也过来了,朱常浩和随行人员全部都成了俘虏。
朱常浩,是明朝一个非常不得宠的王爷,留着他没有任何价值。
张献忠无需审问,直接就想给他来个凌迟,让他也尝尝老朱家自己的酷刑。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十七年,张献忠陷重庆,被执,遇害。
时天无云而雷者三,从死者甚众。
好在,就在即将要行刑时,万里无云的天突然来了几声大雷。
张献忠抬头望望天,最终让朱常浩死了个痛快,给了他斩首之刑。
至于随行一起被俘虏的三万多明军,就只是被砍掉了右臂。
生在皇家,朱常浩虽无爱无权无人问津。
临死前,回顾这一生,或许对于他来说,最幸运的是晴空万里的天雷,让他免遭折磨。
不得不感慨一句,命运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