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为何将天下交给养子柴荣?真的合适吗?
这是五代十国那个时代很常见的现象,传位给弟弟或者养子。
理由一;五代十国时期正当乱世,政权更迭频繁,政局不稳,南方多国,互为对峙。
所以一国之君是否为一个成熟的、有威望和才干的领导人,则会直接关系到这一国家或政权的存亡安危。
五代十国的统治者最先考虑的是政权的存亡,再才能考虑传给后代。
理由二;五代十国,是门阀政治的终结。
门阀政治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把人的门弟、血缘、身世作为能否进入统治集团的首要标准。
而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对彻底崩溃了的门阀政治的一种逆反时期,各国最上层统治集团在考虑其政权的交接传承时,常常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血缘亲疏的局限,而更多地着眼于继承人的功业和才干、经验及阅历,表现出某种为后人所称羡的所谓“大公之举”。
理由三;五代十国时期。
中原汉族地区文化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这不但表现在诸多文武大臣,乃至一国之君都出自少数民族,而且更表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习俗、制度与汉文化结合,形成了若干在当时习以为常,而于后世观之则不无怪异的现象,如。
义儿”、“假子”、“儿皇帝”一类现象的大量出现,如忠孝、贞节观念的淡薄等等。
上述三个原因,造成五代十国二个后果。
其一,传立弟,侄而不传立幼年甚至成年亲子者屡见不鲜。
如:后晋高祖立成年之侄而不立幼子为继位人;吴国两世皆“兄终弟及”;楚国国王马殷“遗命诸子兄弟相继”。
吴越国主钱元壤以亲子年幼(14岁)而欲择宗室长者为储君;吴越国主钱佐以亲子年幼“而以其弟镓袭位”;南平国主高保融三子均成年而立其弟高保勖为继位人,高保勖袭位后又传立高保融之子;南汉皇帝刘隐传弟不而传子;后汉太后立叔立侄而不立子。
其二,传立养子而不传立幼年甚至成年亲子者比比皆是。
如:后梁王朝太祖朱温有六位亲子在世,且大都成年,但却始终坚持传位。
年最长而有干才”之养子友文(原名康勤。
故今人吕思勉先生称朱温此事。
颇见其大公之举”o);后唐明宗一子成年两子皆幼,但却传立。
骁勇”、。
多战功”之养子从珂(原姓王);自然,也有本文所论述的:徐温有成年亲子数人,但却以才干。
皆不如”为理由,屡次回绝诸子请求,而长期传权于养子李昪。
后周郭威收柴荣为养子,传给养子大位,在五代十国这样的时代并不奇怪,相反还比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