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挨十拳,不挨一肘”,肘击有多可怕?
这句话千真万确。
我记得二年前我堂妹放学回家,在路上碰到一个混混缠着她不放。
堂妹不搭理他直接走开,没想到那个混混肆无忌惮地拉扯她的书包,堂妹直接一个后肘砸在那人的鼻子上,痛得混混哇哇大叫,直接捂着脸瘫倒在地。
后来堂妹说其实自己当时也很慌,无意当中模仿了动作片里的肘击,也没用多大力气,没想到却能把一个大男人打倒在地。
这就是肘击的恐怖之处,就算是一个没有多大力气的小女孩,也能轻易用肘击将一个壮汉放倒,那这是为什么呢,提到肘击,就不得不说一下泰拳,因为泰拳的精髓就是肘击。
泰拳界有这样的说法:十个泰拳手九个面部有伤疤,剩下一个没有伤疤的是因为经验不够还无法上赛场,正行走在为受伤留疤做准备的路上。
即便泰拳第一宗师沙玛, 脸上也不可避免挂彩,留下了几个泰拳的专属疤痕,至于其他久经赛场的老将们几乎没有一个能避免。
如果你在武术馆里看见泰拳教练,可以仔细看一下他的脸, 保不准脸上也有几道专属的疤痕。
肘关节是人体关节中最为锋利的,肘击是近身攻击,在速度和距离的基础上,被肘击的感觉和被刀砍到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留下的伤口也是非常整齐的开裂伤,最常被肘击导致开裂的部位就是眉骨区域:眉骨、鼻骨、额头、以及下颌骨,这些地方都是头部比较脆弱的部位, 没有肌肉缓冲,一旦被肘击,很大概率会瞬间皮开肉绽,血流不止。
在泰拳比赛中,选手被肘击秒杀的例子数不胜数。
有的甚至还没出招,就被秒杀了。
就算你挣扎地爬起来,也会被裁判请出比赛场,因为被肘击中必然是流血不止,人已经处于虚脱状态非常危险,裁判是不会再让你继续比赛的,总之就是一句话:肘击杀伤力极高,危险系数也极高。
关于肘击的动作也非常多,我下面稍微做一下介绍,主要讲一些比较常见的的平肘、 上肘和后肘,其实肘击远远不止这些动作,还有砸肘、抬肘、跳砸肘、双抬肘、 夹肘等各种各样的变化,很多泰拳选手在比赛中能非常灵活地运用肘击重伤对手甚至秒杀对手, 都是通过平日里大量的训练和实战积累起来的。
虽然肘击是近身攻击,但是威名传遍全世界,杀伤力之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平肘:平肘是肘击中最频繁的动作,在对手面部疏于防守的瞬间进行攻击,因为是近身攻击,所以常见于泰拳缠抱期间。
平肘有左右两个攻击方向,通过腰部发力,带动身体旋转, 手指放松握拳,肘部抬起与肩同高,以身体旋转的动力带动肘部,用轻微的动作发动瞬间的攻击,攻击范围可以覆盖对手整个面部。
因此只要时机够准,就能达到完美的攻击效果。
上肘:上肘的杀伤力和平肘比差远了,但是上肘确有它恐怖的地方,因为是直线攻击你几乎防不胜防,因为面部正前方恰恰是防守最薄弱的地方,而且选手在近身搏斗的时候也基本都是抬着头,所以上肘的命中率可谓是肘击中最高的了。
上肘分为左上肘和右上肘,依然是腰部发力,以最短的路线快速向正前方瞬间发力攻击,攻击范围为对手面部正前方、T 区和下巴部位,大家看到很多泰拳手鼻梁附近有伤疤,大多数都是上肘导致的。
后肘:后肘是威力最大的一种,我堂妹当时击倒混混就是用的后肘。
这种肘击讲究的是后发制人。
一般用于躲对手拳的时候,后肘的机动性很强,在第一个动作之后要迅速反应做出后肘攻击,后肘秒杀对手的概率很大,正是因为机动性强, 在发动后肘进攻的时候,对手一般都处于疏于防范的瞬间,可以说只要能用后肘打中对手,那后者有90%的概率爬不起来了。
后肘动作幅度比平肘和上肘要大很多,分为左后肘和右后肘,要在上一个动作 还没完全结束的时候向斜前方快速迈出一大步,同时转动身体,腰部发力,由下往上身体画出一个弧线,抬起肘部向对手快速发动攻击。
后肘的攻击目标仍然是对方的面部,在抓到机会用后肘攻击对手的时候,对手面部大部分区域都处于暴露状态,这时候不论击中面部哪个部位,造成的伤害都是不可估量的。
泰国拳师能运用的肘击的招数可谓五花八门。
擅长肘击的拳师往往能反败为胜。
因为它可以在任何位置,任何角度突然攻击对手薄弱的地方,令对手瞬间头破血流,丧失攻击力。
比如泰国的顶尖拳王黎威,在1970年的一场比赛,被对手也是前泰拳王的狄立打的节节败退,甚至几乎被逼得差点掉出赛场外。
在最后千钧一发之际,他使出全力一个后肘击将迎面扑来的狄立击中,位置正好是他的鼻子,顿时血流如注,被裁判判断为危险状态,请出了比赛场,黎威也因此反败为胜夺取了冠军。
在我看来,肘击是一个非常适合安全防卫的动作,因为普通人不可能像格斗选手一样对危险有瞬间反应的能力,而且也缺乏肌肉力量,在突遇危险时无法快速跟对方抗衡,但是肘击就可以四两拨千斤,并不需要强大的力量支撑,即使自己跟对方在体重和身高上有巨大的差异,肘击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压制住对方的攻击,为迅速逃脱赢得足够时间。
特别是女孩子们,学会肘击是面对近身骚扰时最为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