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说“玉米不掰丫子会减产”,玉米丫子要掰吗?

2022-09-28
9 阅读

玉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

一直是很多农民、专家学者争论的问题。

有的人鼓吹“玉米丫子是不用掰的,玉米丫子不仅不会降低产量,相反还有利于增产”,我只想说这是典型的瞎胡闹,就好比“1斤白糖顶2袋化肥”,这不是坑农民吗?

回到主题,玉米苗为什么会长丫子?

玉米是一种典型的禾本科植物,几乎所有的禾本科植物都具有分蘖的能力,像水稻、小麦、高粱、甜象草都会分蘖,因此玉米分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玉米每个节位都有一个腋芽,这些腋芽理论上都可以长出丫子(也就是分枝),但是由于玉米是一种顶端优势很强的植物,顶端优势强会抑制腋芽的发育,并且这种抑制能力从植株上部到下部逐渐减弱(通过分泌生长素来抑制侧腋芽发育),因此玉米植株的顶部腋芽不会长出丫子,植株底部的腋芽可能会发育出丫子。

我们平常看到的玉米丫子,都是从植株底部长出的。

玉米长丫子主要与品种有关,像有的玉米品种一块地可能就只有几株有丫子。

玉米是一种古老的作物,原始玉米品种是一种多分叉的植物,但是经过人们长时间的选育,单主茎单穗结实成为玉米品种的主流。

品种(基因)是玉米长丫子的主要原因,但是环境也能诱导玉米长丫子,一般来说贫瘠的地块、过于潮湿的地块、栽培密度过小的地块就相对容易长丫子。

玉米丫子掰好还是不掰好?

赞同掰玉米丫子的人认为,玉米丫子在生长过程中会自己死亡,当玉米丫子死亡时养分会回流到主茎中。

我想说的是玉米丫子在抽雄期仅仅少量死亡,就算玉米丫子死亡,其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也不会回流到主茎中,养分根本不存在回流的说法。

其次,有的人说玉米丫子的存在,增加了玉米植株的叶面积,叶面积大,植株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会更多。

叶片是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组织,植株的叶面积越大接触的光照就越多,玉米植株对应的光合作用就越强,但是玉米丫子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仅仅只会用来供应给丫子生长,而不会供应给玉米主茎,可以说玉米丫子对主茎玉米棒子的形成起不到任何帮助。

还有部分人认为玉米丫子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玉米是一种耐湿的作物,土壤过于干旱不利于玉米植株的发育,玉米丫子虽然具有遮阴作用,表面上看确实减少了土壤水分的争夺,但是玉米丫子的存在增大了叶面积,叶面积大会增加植株的蒸腾作用,对比起来植物蒸腾作物带走的水分会更加多。

很多买种子的人说玉米长丫子不影响产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销种子,玉米到底要不要掰丫子,真正的老农民肯定自有判断。

玉米丫子能掰尽量掰,给玉米掰丫子有2个好处:1、有利于土壤养分和水分集中供应给主茎。

玉米丫子的生长会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会导致养分白白浪费,玉米的主茎长势会相对弱,而独根的玉米植株往往会长得比较粗壮。

2、能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

玉米丫子的存在会导致田间更加郁闭,田间郁闭会导致病虫害滋生,玉米植株患病虫害的风险会更加大。

此外,玉米田间通风透光性好,会更加有利于玉米主茎进行光合作用,玉米棒子会长得更加大,籽粒会更加饱满,玉米的千粒重会明显提高。

对于玉米要不要掰丫子,根据我多年田间观察,在同一块土地上没有丫子的玉米植株所结的包谷,个头明显比有丫子的玉米植株所结的包谷大,这充分说明玉米掰玉米有助于高产。

可能很多人会问,给玉米掰芽会不会损坏玉米植株?

根据实践经验,给玉米掰丫子不会导致玉米植株死亡,也不容易引发病害;在给玉米掰丫子时,尽量在晴天进行,晴天可以加快伤口愈合。

总结,玉米丫子会与主茎争夺养分、且会导致田间郁闭,因此玉米丫子应尽量掰掉。

玉米不掰丫子就好比果树不去修剪,结果量会很少,养分也不存在回流的说法,等到玉米丫子自己老去,地里的养分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只有把玉米丫子掰掉主茎才能长得更加粗壮。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如果你对种植感兴趣,欢迎关注!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