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易经,道德经是进步还是落后了?
《易经》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思想渊源,《易经》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体系。
而《道德经》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换句话来说,《道德经》为代表的老庄文化的思想也是来源于《易经》。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社会氏族封建制度遭到破坏,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一是用战争来解决我们的社会矛盾;二是国家、社会、人们,等等,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时代的趋势促使才智之士思想奔放,致使传统一贯的道统分家。
于是,百家竞起,学术争鸣之风兴起。
这就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潮。
那个时代也是人类思想最为活跃、也最为自由的时代。
在世界人类的每个角落,都同时诞生了影响时代的伟大人物,中国的老子、孔子等诸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
圣人辈出的这一时期,也被西方学者称为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潮,道家,儒家,墨家,法家,还有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等等,杂乱纷呈,但都来源于《易经》文化。
各家的主张不同,是因为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的理论是正反合的三段论,而我们的《易经》讲八段十面论。
卦有本卦、综卦、错卦、交互卦。
综卦是讲相对面,告诉我们万事要客观,因为立场不同,观念就完全不同。
错卦,阴阳相错,表示立场相同,目标一致,可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
每卦的内在发生交互的变化,又产生了卦,因而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要看绝了,一件事情正面看了,再看反面,反面看了,再把旁边看清楚,同时旁边也要看反面。
这样再加上下,就是十面。
我们常说某个人八面玲珑,虽然现在用来是带有反面的意思,但也实际说明了这个人做人的周到。
读诸子百家的书,就好像把卦摆在那里。
这一家的观点和那一家的观点其实是综卦,比如儒家就把所有的正面都摆出来,永远看到的都是正面;道家又不一样,他让你看了庄严肃目的前台,杂乱不堪的后台也让你看。
韩非子主张用法,因为在他看来,那些文人武人学了一套后,并不走正道。
用现代汉语来说,读书人学了仁义那一套,表面文质彬彬,道貌岸然的也不少,拿起笔杆子,在媒体上大肆散布流言,制造舆论,扰乱社会秩序。
而学武之人呢?
一言不合,拳头说了算。
武侠小说看了很多,那些侠客们好像嘴巴只是用来吃东西,而不是用来说话的,上来就亮起家伙,打上几十上百个回合;然后大家方知是一场误会,最后握手言欢。
《易经》是我们最古老的文化体系,是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