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景帝可以轻松平灭七国之乱而建文帝却无法平定燕王朱棣?
这是一道地理题,汉景平七国是以北压南,建文削朱棣是以南克北。
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北方压倒南方是常态,南方克制北方是特例。
别看“北伐”这个词听起来很威武,两千多年来成功的就两三例而已。
项羽算个南克北的特例,他起兵江南,大战河北巨鹿,西向入秦关。
然后,一把火烧了咸阳,放弃天府关中,带着金银财宝回老家,跑到今天江苏徐州去建国。
结果一个没注意,刘邦占据关中宝地,野蛮生长,最终荡平天下,项羽乌江自刎大结局。
汉代七国之乱有两个主力,一是刘濞的吴国,二是刘戊的楚国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封国在今天江浙一带,恰好是项羽的老根据地。
跟随刘濞造反的楚王刘戊封国地跨淮河两岸,建都彭城,恰好是项羽西楚霸王时期的都城。
同时,两人的地盘也曾经是韩信的封地。
其他混水摸鱼的有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和赵王刘遂。
七国全在内地,部下士卒几乎都没打过仗。
七王里面就刘濞有过战斗经验,战绩一般。
七国地区曾经出现的项羽势力、韩信势力以及今天山东地区田都、田市、田安势力都被消灭了,所部能征惯战的将领也大多被收拾了,武学传承中断。
加之,深处内地,几十年的和平生产,这些地区的士兵就没啥战斗力了。
但汉军这边就厉害了,韩信、彭越被灭后,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一个冲锋就拿下了,要知道英布曾是项羽帐下头号战将,可见汉军北方军团武力值了已是海内第一。
此后,数十年间,汉军一直在长城沿线与匈奴拉锯。
北方的军队,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始终保持战斗状态。
汉军当时的实力,对付匈奴这种铁血战士还很吃力,但对付七国这些“小趴菜”就厉害了。
主力还没动,梁王的地方军就差点克死七国,汉景帝刘启兄弟俩的命不是一般的硬。
只打了三个月,没有实力,搞偷袭的七国烟消云散。
明朝起家是朱元璋南克北,虽然拿下了大都,但北元依然盘踞在蒙古高原,辽东地区也不时拉锯,西域拿下哈密后也啃不动了。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效仿成吉思汗把儿子们封到外藩建国的做法,东起辽东西到甘肃,一口气封了十三个王。
封这些王主要目的是镇守边塞,打击北元势力,这些亲王通称“塞王”,朱元璋要让他们成为拱卫中央的“十三太保”。
十三“塞王”中,军事才干堪称优秀的有晋王朱棡、秦王朱樉,燕王朱棣,宁王朱权。
明朝初期,十三“塞王”经常深入漠北作战,由此北方军团得到充分锻炼,武力值极高。
建文时代晋王朱棡和秦王朱樉早死,剩下的燕、宁二王长期领兵作战,在北方军团将士中有极高的威望。
而建文帝方面,中央军久居内地,疏于战阵,退化成了治安队。
而朱棣帐下都是精兵强将,开打后,朱棣迅速控制宁王朱权,兼并了宁王兵马,以及数万听命宁王的兀良哈部蒙古骑兵。
加之北方边疆军团的将领,不是燕王朱棣的老部下,就是宁王朱权的老部下,积极响应朱棣“清君侧”的号召,全部被朱棣收入麾下进行整编。
朱棣造反,一下子演变成了北方野战兵团与南方治安大队的战争,朱棣想不赢都难。
很多人把建文帝的失败归结到帐下没有名将这方面,嘲讽李景隆是“猪队友”。
然而,在绝对实力面前,有名将又如何?
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率野战军十五万直扑中原,李隆基纠集了六十万大军干不过,退守潼关,先后有高仙芝、封长清、哥舒翰等名将指挥,一样不能野战,只能凭险死守,等待西域的野战军东援。
六十万大军看起来是叛军的好多倍,但全是市井平民和农夫组成,在没有精心训练的情况下,与久经沙场的叛军硬刚,就是送人头。
李隆基不听劝告,强令大军出潼关野战,结果全军覆没!所以说,汉景帝刘启和燕王朱棣,赢就赢在手中有精锐的北方野战军团,还有久经沙场的将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