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道: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这句话现在还适用吗?

2022-10-01
5 阅读

农谚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实际而又通俗的语言。

它切实反映了生产中的经验。

但是,事物是在变化的。

最近这几十年里,全球变暖,北极雪山、冰山在逐渐溶化。

而我国气象也是随着全球气温大变化而变化的。

过去,在黄河流域的冬小麦一直秉承着秋分种麦的老规矩。

实践证明,白露种麦,此时气温尚高,小麦过早出苗,到封冻期会有拨节现象,过早孕育的麦穗会在严酷的冬天被冻坏,这就直接造成大幅度地减产,甚至绝产。

而待寒露节至霜降节播种,此时小麦刚出苗就赶上立冬后的寒流了,麦苗即是冻不死,也没时间″导股″了。

(方言,导股即指小麦分孽、发杈的意)农谚云:″种麦不导股,不如土里捂″。

土里捂,是指播种的冬小麦,在春节前是发不了芽了,麦种播在地里,待来年开春天气回暧后才出苗。

这种种植方式,多半是在旧社会农业生产落后的年代,由于某种原因忙不过來,才不得不釆用这种方式的。

大家知道,有些作物是需要一定的″春化″阶段才能结实的。

小麦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的苏联科学家曾作过试验,一组是\"立春″前将小麦种子进行半催芽的方式,来进行″春化\",一组是没有经过\"春化\"的小麦种子,开春后两组同时播种,结果经过″春化\"的这组小麦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籽粒),而未经\"春化″的小麦种子,却只长空穗不结籽粒。

自然规律如此神奇!农民种\"土里捂″,就是掌握了让麦种在土里进行\"春化″的原理。

由于近几年气温变化,严冬季节最少较过去常年推迟最少半月至二十天,所以,”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的农谚,也应该往下推迟半月才合适。

像有些土质粘细而又水份较大的地块,也可推迟到寒露至霜降之间,只要稍多加点麦种就可以了。

另外,有些十字花科,如白菜,萝卜、油菜等,经过″春化″了的种籽,来年春天播种,照样会提高籽实产量。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