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堵塞多少才算是冠心病?
冠心病指的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的一种严重疾病。
冠状动脉是长在心脏表面,供应心脏血液的一种动脉。
冠状动脉长了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心脏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也就导致了我们常说的心肌缺血的发生。
通常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才叫做冠心病;而没有达到50%的标准,比如30%的狭窄,我们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为什么只有狭窄50%以上才叫做冠心病呢?
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别就是冠心病是有症状的,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没有症状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讲的是通常情况,有些特殊情况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有症状的,下面会具体讲述。
50%的狭窄说明对心脏的血液供应产生了影响,能够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因此会发生心绞痛的症状。
而小于50%的狭窄,说明对心脏的血液供应影响不大,因此没有心绞痛的症状。
有些爱钻牛角尖的人可能会说:50%的狭窄能够导致心肌缺血,难道49%就不行吗?
那49.9%呢?
其实我们医生在做冠状动脉造影的时候,判断血管具体狭窄多少,是通过眼睛看的,只能大致判断一下,所以不大可能出现狭窄49%的判断,通常都是20%,30%,50%这样的。
当然,现在也有通过仪器判断的,会更准确一些,比如FFR、血管内超声、OCT都是可以的。
但是仪器也不是100%准确的。
如果很明显就能看出来,狭窄不到50%,那也没必要使用仪器,因为仪器用一次挺贵的。
只有那些临界狭窄的,(临界状态指的是眼睛看起来狭窄60%-70%的,70%是装支架的界限,介于可装可不装的之间)。
患者有症状的,可以使用仪器,比较准确地测量一下狭窄情况。
冠状动脉狭窄在50%以下,对心脏的血液供应影响不大,无论是休息还是活动,患者都不会出现心绞痛的症状。
但是狭窄度大于50%的情况下,安静状态下,心脏对血液的供应影响也不大。
但是在活动的时候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脏对血液的需求增加,但是这个时候,狭窄的冠状动脉就没办法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这种情况下,心脏就出现了心肌缺血,发生心绞痛的症状。
这也就是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的原因,当患者停下来休息,心脏对血液的需求下降,心绞痛也就很快缓解了。
前面说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出现心绞痛的。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1、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突然的收缩,导致血管狭窄,发生心肌缺血,严重的痉挛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在临床上,有些心肌梗死的患者,就是冠脉痉挛导致的。
心电图和血检验提示急性心肌梗死,但是冠脉造影发现血管没有明显的狭窄。
冠脉痉挛在正常血管和有斑块的血管都有可能发生。
在休息的情况下以发病为主,通常在夜里到早上8点这段时间发病比较多。
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服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
2、斑块不稳定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容易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
这种情况下,发病的机理与稳定型心绞痛是不同的。
这种情况下,由于斑块不稳定,导致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在斑块的基础上,导致狭窄进一步的加重。
比如原来40%狭窄,斑块破裂导致90%狭窄。
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心肌缺血。
有的甚至导致血管100%的狭窄,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这种情况的急性心肌梗死,由于斑块比较小,是不用放支架的。
血栓形成3、微血管病性心绞痛在临床上,有些患者总是说自己胸痛,但是冠脉造影检查都是正常的。
这个时候,家属可能就怀疑患者是不是在说谎。
其实,患者可能没在说谎,心脏确实不舒服。
有一种病叫做微血管病性心绞痛。
冠脉造影只能看到直径0.5毫米以上的血管,再小的血管就看不到了。
而微血管病性心绞痛可能就是那些造影看不到的细小血管出了问题。
这种疾病也只能通过服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来治疗。
总结:冠心病的标准通常是指冠状动脉狭窄大于50%,那些狭窄少于50%的,通常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