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萝莉文化为何如此兴盛?

2022-10-02
134 阅读

萝莉文化源于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所作的长篇小说《Lolita》(中文通常译为洛丽塔,或是罗丽泰,抑或萝莉塔)。

《Lolita》描述一名中年教授迷恋上12岁女孩Lolita的故事。

此书当时一度被禁,但现在已成为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并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20世纪英文小说第四名。

还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Lolita》,中文片名是《一树梨花压海棠》。

中文版于1964年台湾皇冠出版公司出版,赵尔心翻译,是“萝莉”一词的最初使用者。

此后,凡是带有剧中女主角特质者,就被称为“Lolita”或“Loli”。

萝莉,即洛丽塔的缩写,后在日本引申发展成一种衣着次文化,用来表示娇小可爱的女孩。

萝莉文化流行于少众的青少年,其中以女性占多。

萝莉式的衣著主要模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宫廷式服装,及膝裙、蕾丝边、丝带、长袜、厚底鞋、精巧的装饰物等。

被世人公认最早的萝莉角色是1982年推出的《甜甜仙子》中的MOMO公主。

而在御宅文化中与萝莉并列的词汇的还有“御姐”,“正太”等。

较为普及的萝莉衣着有三大系:一是甜美萝莉,塑造公主、洋娃娃的形象;二是古典萝莉,常用法国皇宫式的腰身;三是哥特式萝莉,以黑白色为主,营造着阴暗气氛和死亡气息。

在日本,萝莉一族有着非常强烈的自我认同。

作为非日常装扮和街头时尚,萝莉文化时常会被混同于宽泛的“cosplay”(动漫真人秀)和“女仆”文化(在主题咖啡厅装扮成维多利亚时期女仆的女服务员)。

日本第一部以萝莉文化为主题的小说《下妻物语》的作者狱本野原说,萝莉们其实很反感“cosplay”和女仆装,因为这两者都有取悦男性的倾向,这不仅毫无“少女之心”,还显得功利和轻浮。

在狱本野原看来,萝莉衣着不单是一种服饰潮流,更是这些年轻女孩表达价值取向、建立自信和自我保护的方式。

不管这种说法是否有拔高萝莉文化之嫌,至少作为衣着潮流的萝莉文化得到了日本乃至世界不少年轻人的认同。

东京的原宿、秋叶原,以及电影《下妻物语》的拍摄地——茨城县下妻都是日本的萝莉文化胜地。

那么萝莉文化为何在日本如此盛行?

现代社会的日本,骨子里依然奉行男尊女卑的想法。

我们常常听人说起日本女生来大都是温柔、体贴、可爱的。

对于日本的大男子主义来说,越小的女孩子越容易被掌控。

其实大部分的男性都希望找个温柔可爱的女生当妻子,而萝莉文化的盛行刚好满足了大部分男性的这一点爱好,萝莉的娇小可爱,让很多的男性有种保护的欲望。

日本经济萧条之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停滞,动漫产业发展迅速,萝莉成为日本动漫的特色。

日本宅男们为动漫中的萝莉疯狂,即使在现实中不能得到这些令人心动的女孩子,看动漫也同样让人心花怒放。

在商家大力的运作和宣传之下,萝莉文化进一步盛行。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