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到底是不是雍正的儿子?

2022-10-02
16 阅读

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堂堂大清皇帝,满族人天下,怎么会让一个汉族且又不是亲生子来继承皇位大统呢!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1、正史记载就不用多说了,大家可以查清朝的皇家正史资料,爱新觉罗氏家族族谱,答案肯定是爱新觉罗——弘历。

想必大家也会说:正史肯定是他们皇家组织编排的,怎么好怎么写,谁会把污点放在太阳下边晒呢!那好,我们从第二点看。

2、所谓的野史,这种野史包括当时文人们写的有名字的手稿、传记、随笔等,但是不排除一点:就是他们写的这些内容是从坊间传闻中得来的,一传十,十传百,捕风捉影,再加以润笔调色,一篇有声有色如事实一般的历史文章就出来了,都有可能。

另外,野史来源也可能是在朝官吏,从宫帷内当值的太监宫女那里传到耳边的,这种野史只流传于士大夫阶层,而被一些有心官吏写入自己的随笔或者信札里。

3、反对派(造反派),特别是打着反清复明旗帜的红花会,(当时各地出现多个教、会,都是反清复明为口号)为了提高自己帮会的号召力,故意捏造这样的名堂,一方面提高了自己帮会的知名度,让大家知道,原来我们的帮会首领才是皇帝血统,是真正的皇位继承人,让自己师出有名,化造反为正义之师(这种方法屡见不鲜,比如陈胜吴广起义在鱼腹藏书“陈胜王”,清初时期不服清军入关统治而找个假的明朝末年的“朱三太子”)。

另一方面,也贬低了乾隆皇帝,污化了他的行为,污化了大清皇朝,让大家认为:原来皇家是如此的随意不讲究,做出偷梁换柱的勾当,大大降低了皇家威严和权威,一定程度上又鼓舞了帮会的斗志。

但是,大家擦亮眼睛,要明白一点:我们反向思维,逆着推理,如果是偷梁换柱,乾隆是和陈家掉包的,那么:第一,是怎么掉包的?

出入皇家,卫兵森严,外城门,内城门,寝宫,有多少侍卫把守值班,内部有好多宫女太监,像妃子生孩子这样的大事,当时得有很多太监宫女在外听候差遣,多少眼睛盯着。

第二,什么时候掉包的?

刚出生的婴儿是哭着的,一哭,大家都知道生了,即使不哭睡着了,婴儿也不会睡多久的一觉,不管是从宫内抱到宫外,还是宫外抱到宫内,皇宫大院,有很远的距离(大家看看天安门,故宫等,就知道个大概了,从 外城到内城,再到皇宫,再到寝宫,),况且带着的是个活人,还是个弱不禁风的婴儿,闷着了?

饿了,尿了,都会哭闹的。

第三、皇宫的规矩森严,特别对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管理,以及诸多的皇家礼仪,都不敢违规违制,妃子们更不敢越雷池半步,这一点大家可以查一查清朝后宫嫔妃的礼仪制度和管理规矩,就知道了。

可不像电视剧里演的大宋朝狸猫换太子的剧情那么简单,况且,大宋皇城在开封,大清皇宫在北京,设计的布局都差别很大,怎么可能轻易的就换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倾向于第三点,我更认为是造反派的政治手段,为了收取民心,号召更多的人起来推翻统治而编设的故事。

鉴于这个事,有个类似的事情,我在这里提一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乾隆皇帝的父亲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初,也是遭到众多的反对,而这些反对派呢都是当时争夺皇位继承人的阿哥以及其支持者们(宰傅大臣),康熙在位时,发生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一事,闹的是非常的凶,雍正在最后突然杀出而胜出,招来了众皇子的反对,所以各种针对他的谣言都冒出来了,而最著名的一个就是矫诏,就是篡改圣旨,假传圣旨。

矫诏,矫在哪里了?

民间传闻最多的一种是“传位十四皇子”该变成了“传位于四皇子”,把十字加了一笔变成了于字。

大家不知道的是,传位诏书在历代都是有备份的,不单单是一份,另外,满清皇帝的诏书更是又增加了一个版本,就是同时用满文和汉文两种字体写的,况且清朝用的还是繁体字,“于”字繁体字是“於”字,怎么可能轻易更改。

而目前,出土的一份资料明确证明了,当时康熙传位确实是给四皇子雍正的,这一资料的出世,印证了正史记载这一史实的准确,也帮大家解开了多年的疑惑和猜想。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