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居正?

2022-08-10
1 阅读

公元1584年,当负责抄家的官员推开张居正府邸的大门时,张家十七口人早已被活活饿死,而张居正的儿子因不堪受辱,自缢身亡。

随后在张家抄出白银数十万两、珠宝、古玩、字画不计其数,从此以后张居正背负上了一个贪腐的罪名。

此时大明朝的朝堂之上那是一片欢呼之声,万历赢了、明朝的官员们以为自己也赢了。

他们再也不用受张居正的了气了,不过他们真的赢了吗?

其实输的很彻底,把整个大明朝都输了。

目前对张居正的评价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方面认为,张居正是大明朝第一首辅,通过变革为大明朝续了76年的命,要不然早就不行了;一方面有人认为:张居正独断专行、贪腐严重、私生活一塌糊涂,然后说这人也不咋地。

我个人对张居正的评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理想者。

张居正用世俗或者说符合明朝规则的办法得到了权力,不过他用着手中的权力去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顺便满足了一下自己的私欲而已。

张居正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潜伏期、大权在握实现理想期,最后当然是没落甚至是毁灭期了。

我们一起走进大明朝的岁月中、走进万历首辅张居正的人生里去看一看:张居正的一生到底在干什么呢?

明嘉靖四年,也就是1525年的时候,张居正出生于现在的湖北荆州地区,家里面总体日子也就一般般。

小时候的张居正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学习好,已经好到了让人恐怖的状态,然后得到了一个外号——张神童。

一般小时候学习特别特别好的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人,张居正就完美地证明了这一点。

嘉靖十六年(1537年)的时候,张居正12岁就参加了乡试,不过由于太年轻而落榜了。

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不是张神童没有考上,而是当时的湖北巡抚认为张居正是个小毛孩还需要磨练磨练。

按照事实来看的话,张居正12岁(实岁,下面一样)就能中举人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范进老先生50多岁才中举人,而且一激动还疯了。

这就诠释了一句话:张居正绝对属于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要是放到现在来看的话,估计人家小学还没有毕业,张居正重点大学都要毕业了。

张居正剧照三年之后,15岁的张居正一举高中举人,而且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二岁的张居正高中二甲第九名进士,授予庶吉士称号。

所谓的一甲只有三人:状元、榜眼、探花,这就是说:张居正考了全国第九名的好成绩。

张居正入选庶吉士以后,教习中就有内阁重臣徐阶,这个人以后对张居正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

张居正刚进入体制内的时候,朝堂之上那是极其热闹和凶险的。

嘉靖帝在炼丹、在背后掌控着一切;严嵩搞定了夏言,成为了大明朝的内阁首辅。

严嵩在当首辅的几十年里面干了点什么呢?

其实也就干了几件事情而已:一是,迎合,不顾一切地迎合嘉靖的喜好,例如:写青词、天天戴个香叶冠等等。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严嵩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得不这么做。

二是,严嵩确实没干什么好事,除了迎合嘉靖以外,主要的工作就是:大肆陷害忠良,铲除异己、打击报复,严重破坏官场生态;大肆买官卖官、大搞各种交易了。

不得不说张居正还没有得势的时候,朝廷里面属于是漆黑一片。

上有嘉靖帝的权术治国、权术控制大臣;下有严嵩的胡作非为,乱搞一气等等。

整个大明朝在当时基本属于国库空虚、群众日子一塌糊涂、朝堂上的斗争又异常激烈。

张居正剧照张居正当时还年轻看到这种现象肯定是极度不爽外加上血气方刚的。

于是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4岁的张居正上陈了一个奏折:《论时政疏》,这篇奏折里面不光指出了当时的各种问题,还阐述了自己的变革主张。

嘉靖帝剧照不过结果大家一定能猜到结果的——奏疏石城大海了。

嘉靖帝看没看都不知道,即使看了估计也就当个笑话、当个小说看看了。

没办法,此时的张居正属于啥也不是,没人理睬也是正常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定位很重要,当你啥也不是的时候,你说的话跟“放屁”其实也没有任何区别,搞不好还会引火上身。

往后的张居正也许是自己想通了、也许是受到了高人的指点,反正就开始收起锋芒、低调处事了。

在嘉靖朝的时候,张居正除例行章奏以外,没再上过一次其他的奏疏了。

后来的张居正请假了三年,出去转了转。

不过在这三年的民间观察也彻底地改变了张居正的理想和追求,他在自己的《荆州府题名记》中写道:“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

”张居正最后之所以重返朝廷,估计也是有一份改变现实的责任感在里面的。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张居正回翰林院供职。

不过这一次张居正改变了自己的处事方法和为官之道。

他开始模仿自己的老师徐阶,做到了——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说白了就是:大智若愚、心里什么都清楚,表面上还要表现的啥也不知道,他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这一年是张居正的人生重大转折点。

张居正受到了老师徐阶的推荐成为了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

这位裕王可不是一般人物,嘉靖四十四年,皇四子景王死了之后,他是嘉庆帝当时唯一的儿子,排行老三。

张居正此时实际上成为了嘉靖帝接班人的小老师了,这个身份的转变才是一切的根本。

后面的故事就开始发生逆转了,嘉靖帝死了以后裕王朱载垕即位——明穆宗。

张居正的仕途开始快速崛起了: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

明穆宗上位以后总体上干得还是不错的,例如:重新审理了很多嘉靖朝的冤案、免除田赋和欠赋,基本解决了边患的问题等等。

不过这哥们由于长期的担惊受怕、长期的尔虞我诈,本来身体也不太好,结果仅仅干了六年不到就一命呜呼了。

张居正和李太后、冯保此时的张居正已经属于无人能挡、无人可敌的状态了。

徐阶已经退休回家了、首辅高拱由于得罪了李太后又被罢免了。

张居正跟核心圈的人关系还是很好的,例如:李太后是张居正的粉丝、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那是张居正的好哥们、即位的万历帝年纪还小,张居正又是他的老师。

1572年,明穆宗去世了,此时年仅十多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随后成为了大明朝的首辅。

前面分析过了:张居正跟万历他妈李太后关系非同一般、万历还小、司礼监的领导冯保又是张居正的好哥们。

于是乎,张居正此时成为了大明朝事实上的当家人了。

这个时候的张居正有三个选择:一是,跟严嵩一样,按照张居正此时的权力绝对可以独霸朝野;二是,浑浑噩噩地享受首辅的日子;第三个选择也是最难、最凶险的选择——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去变革、去改变、为了大明朝、为了大明朝的百姓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前程。

很不幸、也是很荣幸的是:张居正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无比艰辛甚至会毁灭自我的道路——变革。

顺便说一句:在古代搞变革一般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所谓的变革本质上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如果皇帝支持还好、如果换了皇帝或者受到了皇帝猜疑的话往往结局都不太好。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鞅了。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走上了强大之路,可是由于得罪了秦国的贵族,最后换了个秦王以后受到了车裂之刑。

张居正掌握了权力以后,开启了一条变革的不归之路,张居正改革,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的改革主要涉及到了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有的官员进行绩效考核:考成法。

说白了就是:用考核的手段来进行吏治整顿。

二是,张居正在对待边患问题上进行两手准备:不断地加强边境的防御和军事设施的建设;另外就是进行有效的谈判。

这就方法就是典型的谈、打两手都要来,军事和外交一起运作。

张居正当首辅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面,边境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事基本稳定。

三是,一条鞭法。

他开始丈量天下的土地,核查出豪强们的隐瞒 的土地。

主要目的很简单:找出瞒报的税收来增加国家的收入,他这叫做:劫富济贫法。

大家看看上面的变革措施,除了第二条以外剩下的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了。

对官员的考核必然引起了官员们的不满;丈量、核查天下土地然后重新核算税收,必然会引起贵族豪强们的不爽了。

那么张居正知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呢?

其实他是知道的,一个在官场混了几十年的人而且还是高官,张居正一定知道自己这样做会得罪很多人、自己的下场有可能也不太好。

那么张居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因为当时张居正已经是事实上的大明朝“一哥”了。

说白了就是:张居正干得再好、干的事情再多,也不可能升职了,除非他把万历干掉。

我们并不是张居正本人,其实张居正到底为什么要去变革谁也不清楚。

可是我想说的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和人也是有区别的,有的人是有理想的而有的人心中就只有欲望。

如果按照现在的流行语言来说的话就是:张居正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为国为民的初心。

张居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最高理想:富国强兵、利国利民而已。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记住张居正的根本原因——他和别人不一样。

很多人掌握了权力以后往往只干一件事情:不顾一切地保住到手的权力和财富,然后扫除一切威胁他们权力的人、最后想着是如何永远的把权力保持下去。

这样的人爬得越高对国家和群众的伤害就越大。

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例如:大明朝的严嵩。

张居正的结局我就不多说了,最终因为权力的分配问题以及对待万历的态度问题,张居正在死了以后被万历彻底地清算了一把。

不光张居正自己受到了惩罚,家里人也基本上都被连累了。

其实这个结局跟张居正本人的关系不太大,张居正既然发起了变革必然会得罪很多人、张居正既然选择了强势,那么万历帝就必然不爽的——其实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了。

张居正死后,《考成法》被废,迂腐陈旧的官僚体系卷土重来,清丈田亩全面停止,富户与贪官重新勾结,张居正用十年心血建成的大明盛世,仅两年时间就被砸了个稀烂。

大明朝又回到了原来的模样,最终的结果就是:张居正死后仅仅过了62年,崇祯帝就在一片哀嚎之中在煤山上吊自尽了,大明朝也一命呜呼了。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张居正呢?

其实非常好评价,我还是那句话:张居正是一个现实主义中的理想者。

首先张居正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

张居正在前期没有得势、没有机会、没有能力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选择了自保处事的哲学。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上了一道奏折之后,往后就开始中规中矩了;积极的去搞好与徐阶、李太后甚至是冯保的关系。

说白了张居正前期是活在规则之下的一个人,也是积极利用规则的一个人。

张居正的晋升之路与大明朝的官员基本上差不多,例如:走后门、拉关系、搞人身依附、站队等等。

张居正另外一个现实的地方在于:他从来没有拿那些高深的道德理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一点与海瑞是有本质区别的,海瑞从来不贪腐、从来不送礼、甚至从来不巴结上级等等。

反观张居正有了权力之后,张居正也贪污、张居正也打击异己、张居正也霸权,甚至连万历皇帝的权都被张居正给霸走了。

张居正那32人的大轿子张居正也是会享受生活的,例如:出门坐的轿子据说用几十个人抬着,里面还有厕所;当然小妾也没有少娶等等。

海瑞剧照张居正在私德上面确实不咋地,基本上和海瑞属于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路了。

不过张居正不是海瑞、张居正也不是严嵩,大明朝只有一个张居正。

前期的张居正本质上与严嵩其实差不多,他发奋读书、他小心做官、他积极迎合,核心目的其实都一样:爬上权力的巅峰。

可是张居正最大的不同就是:拥有了权力之后,他就再也不是严嵩了、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理想的男人。

张居正得到权力以后开始走上了变革这条无比艰辛的道路、开始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其实张居正的一生,后世之人是无法去评说的,试问你自己一下,你是张居正的话,在当时的环境下你能做到他一样吗?

张居正的变革为大明王朝延续了76年的寿命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长卷中,他不应该被抹去,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抹去他的功劳。

最后我想说,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是得到权力过程的区别,因为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规则大于一切的社会里,不用手段、不去迎合是不行的。

权臣和能臣最大的区别就是:看他得到权力以后,用这个权力去干了什么——是一味地为自己谋财、谋利还是为了这个国家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张居正是独一无二的,世间再也没有张居正。

不过我还想说一句:有时候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你站到了屋檐之上的时候,我想还是要学一学张居正的,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去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