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积弱,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有关吗?

2022-10-07
9 阅读

大宋的积弱,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所有影响宋军战力的因素中,应该是排第一位的。

但是,“杯酒释兵权”也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原因是:第一,北宋从五代十国的乱局造成的废墟上建立,需要稳固中央权力,所以会有“杯酒释兵权”,目的是尽快稳定国内局势。

五代十国从黄巢起义开始,到北宋统一中原及以南地区,共持续了七八十年的时间。

这么长时间的战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生产凋敝,人口数量下降,财富耗尽。

而与此同时,自从石敬瑭当了契丹人的儿皇帝开始,北方草原上的契丹人建立的北辽政权日渐强大,存在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这种结果,是中原地区的人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赵匡胤结束长期战乱,削弱军阀兵头的权力,是为了断绝此后军阀割据的可能性,是受到文人士大夫欢迎的,全国人民也一致支持。

第二,北宋因为客观条件的原因,对北方草原民族一直采取守势,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杯酒释兵权之后,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武将在指挥作战方面没有自主权,有点类似于后世民国时期的蒋介石军队。

北宋的将领出征之前,军队如何行军如何驻扎如何作战,全部不能偏离后方参谋机关提前做好的“阵图”,一旦偏离就会面临被杀头,身死家灭的结局,谁都承受不起。

所以那时候的武将,作战基本上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尽管对辽夏作战,胜多败少,但因为制度和缺乏骑兵,战果寥寥。

而一旦作战失败,基本上都是全军覆没的结果。

所以作战不利不是军将不拼命,是制度造成的,胜则无果败则被灭,再强大的经济实力时间长了也承受不起。

第三,太宗 赵光义伐辽失败后,朝廷上下再也没有了进取心,只可能越来越弱。

宋朝的前两位皇帝是马上皇帝,作战军功起家,能认识到辽国对自己的威胁。

由于攻辽失败败得太彻底,赵光义此后谈辽色变,再也不想向北进攻。

后世的所有宋帝,都没有从军经历,在胆量和进取心方面,更是与太宗太祖天差地别。

所以,此后从皇帝到大臣再到武将,只能是黄鼠狼生下小耗子,一辈不如一辈。

这都源于太祖定下的军事制度,也就是文人掌军权,武将只听命。

所以,“杯酒释兵权”是积弱的直接原因,带来的最终结果。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