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果只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2022-10-07
21 阅读

无论面前是课桌还是讲桌,我都没有读过道德经。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莫测高深地讲过《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怎么会如同烹饪小鱼呢?

而且翻动时还要小心翼翼。

(治理国家,如同厨师做菜。

应该没有疑问。

)老师是“真情流露”,我的真切感受是听不懂。

除了看不上自己之外,有疑惑也是自己浅薄,怎么敢质疑高校老师呢?

远离也是一种自知之明,反正又不考试。

玩手机也是退休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时不时会不自觉地听到大师们视频解读《道德经》,一个个道貌岸然口若悬河,好像知识的春雷,正滚滚而来。

说实在话,听一次反胃一回,这就是我们的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要晓得梨子的味道,还是要自己去尝,于是买了一本道德经。

通读几遍下来,最真实的感受就是译文比原文难懂。

再去网络搜索,都是大同小异。

其中不少篇章说是解读《道德经》,不如说是小学生抄作业,或者初中生的“仿写”。

读原文是必须的,参考后人的注解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打铁还是要本身硬。

至于会不会有一天解读出来?

这就同你的生活阅历、世界观、古文知识有很大的关系了。

例如:一、“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听说有这么一位教授,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就是不说话。

接着反手在黑板上书写:“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而且还厚着脸皮地反问:不是说智者不说话吗?

哈哈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下面引几段人们对这句话的解读,就可见一斑了。

1、“智者不言是指有智慧的人不是不说话,而是不乱说话,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说。

2、知道万物变化无穷无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质,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来的道理的人,还是没有了解大道之变化无穷的本质。

通俗的理解为,有智慧的人不会说太多,说太多的人往往没有智慧。

3、有这个疑问的不止你呀,其实古之学者有很多都反问过的,譬如,唐代白居易就作过一首诗曰: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4、: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该刹车了,再引下去就没完没了了。

从古到今,有疑问的肯定不止大诗人白居易。

是否是智者,同说话不说,说话的多少没关系,关键在内容。

不该说的,说了不对;该说的,不说也不对。

就这一点而言,毫无疑问这些解读者都不是“智者”。

圣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难道说这句话的圣人老子错了?

我们还是去经典里面亲自看个究竟。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去议论自然万物的优劣,对自然万物品头论足说长道短的都不是聪明人。

对TAM的优劣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不要被见闻所左右;看到TAM“展示”的优势也要认识到TAM的缺陷;优点就如同阳光,缺点就如同尘土,大家都生活在阳光下的土地上,都有所长所短,这就是大同世界的玄妙所在。

因此,对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要去偏爱什么,也不要去疏远什么;不要去认为什么对我们有利,也不要去认为什么对我们有害;不要去珍爱什么,也不要去轻贱什么;这样的客观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这句话,我们对文章内容和解读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内容简介:先圣老子在这里,是要告诉众生,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由物质和生命构成的。

小树和森林、水珠和河流、石块和高山、大象和蚂蚁······都是这个世界的“居民”,无高低贵贱之说,也不必存亲疏厚薄之意。

文章简析:开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解读的关键就是一个“言”字,“知”的“不言”,“言”的“不知”,这个“言”字只能是贬义词品头论足、说长道短、说三道四之类,其他的别无可能。

不对什么品头论足呢?

只能是自然万物。

大家都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几千年前的老子,就这么睿智地告诉我们,万物在某些方面得天独厚,就一定在某些方面相形见绌。

要怎么样才能做到“知者不言”呢?

首先就要”塞其兑,闭其门“:塞上耳朵,闭上眼睛。

实际上塞不塞闭不闭的都不重要,老子要告诉你的,就是不要被见闻所左右;其次,“挫其锐,解其纷”:不要被外物“展示”的优势所迷惑,都是有缺陷的;最后“和其光,同其尘”。

TAM的优点就如同阳光,缺点就如同尘土,大家都生活在阳光下、土地上,都有所长所短。

“是谓玄同”:是TAM共存共荣,才组成了这个奇妙而缤纷的世界。

所以,圣人老子在文章的后面,要我们面对万物,不要有亲疏之别、利害之虑、贵贱之分:“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这样一来你就:“故为天下贵”了。

虽然整篇文章都没有自然万物几个字,这几个字有必要出现在文章里吗?

李白的《雨后望月》,通篇没有一个月字,却句句咏月,引人遐思无限。

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这是《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里的首句,解读都是大同小异。

1、“懂得什么是刚劲雄强,但却安居于守柔雌软弱的地位,甘心作天下的沟溪”。

2、知道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保持着柔弱的品性,而安于卑下的地位,却不背弃高尚的品德,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

3、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

如此译文,有谁知道讲的是哪样?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雄、雌、溪之间的内在联系。

老子把它们放到一起,绝对不是心血来潮。

通过冥思苦想,得到恍然大悟:雄雌相伴,溪流淙淙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应该不会有异议吧?

第一句搞不懂,后面的内容也就如同下雨天走泥巴路,滑到什么地方就碰运气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文。

《道德经》的逻辑思维非常严密,表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解读《道德经》的乱象应该打住了。

我们可以读不懂,不可以不懂装懂以讹传讹。

说严重点,这是对经典的大不敬。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