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为何要在天安门树立华表?
华表也称华表柱。
古代设在宫殿、陵墓等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大石柱,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面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从我国历史上来看,华表起源甚早。
《淮南子·主木训》记载:臣闻尧舜之时,谏鼓谤木,立之于朝。
"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讲究树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谏言,名曰"诽谤木",或简称"谤木",也叫"华表木"。
最初这种傍木多竖立在交通要道,供人们写谏,评论时政,同时也能起到路标的作用。
到了汉代华表木发展演变为通衢大道的标志,这种标志远看好似花朵故称华表(古时花同华)。
汉代还讲究在邮亭的地方树立华表,可使送信人不至迷失方向。
《说文·木部》:“桓,亭邮表也。
"古人徐锴又做了进一步说明:"亭邮立木为表……表双立为恒。
"因此华表亦称为桓表。
后来,华表逐渐发展成为装饰建筑品,多设在桥梁、宫殿、城垣或陵墓前作为标志。
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数为石造,柱身雕有蟠龙等纹饰,顶端是云板或蹲兽,表面上的蹲兽叫望天犼。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梁宏桥两端就画有两对高大的华表,顶端白鹤伫立。
明永乐年间建造承天门(即今天安门)时也建有两对华表。
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明会典》称之为擎天柱。
耸立在天安门前的高大汉白玉华表,围绕着天安门共有四座。
每根华表由须弥应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重两万多公斤。
在直径为98厘米带有层层回环不断的云朵石柱上,盘绕着一条巨龙,龙四足、无爪。
在雕龙巨柱顶端,横叉着白石云翅,呈朵状。
华表的上部,有两个圆盘形的柱帽,称之为承露盘,其上雕刻着蹲立的着龙状神兽,名"望天"。
在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四面雕刻云龙,外面四周环绕白石雕花栏杆,栏杆四角柱头上雕有四只小狮子,它们头朝向与"望天"的方向一致。
这样的华表在明十三陵也有两对。
在清代陵墓中也有,只是柱头有所变化,明华表柱头多为神兽,而清陵柱头多为莲花状或宝瓶状。
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希望遇到太平盛世,希望遇到开明的黄黄好皇帝,于是就产生了"望君归、望君出"的民间故事:天安门前面那对华表上的石,面向南望着宫外,人们叫它"望君归",他们负责注视皇帝外出时的行为,盼望皇帝早日回宫,不要老在宫外寻欢作乐,荒废朝政。
在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面向北的石,翘首宫内,人们叫它"望君出",他们负责监视皇帝的宫廷生活,如果皇帝深居后宫,不经常出来查看民情,便提醒皇帝:不要老呆在宫里,该出去看看人民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