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老百姓幸福吗?

2022-10-07
107 阅读

明朝百姓幸不幸福,这不好说,毕竟明朝的灭亡距离现在已经快四百多年了。

很多人对于明朝的了解,除了史书就是影视剧,但是最多的就是很多关于明朝的小说读物,尤其是随着明月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火热,让很多人对明朝历史自视以为很了解,可这书是小说,小说里的人物场景肯定经过艺术加工,描写的都是帝王将相的贵族生活,王侯将相肯定非富即贵,幸福得很,这让很多读过此书的人一下子变成热爱明朝历史的粉丝,对明朝开始向往,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穿越明朝的小说读物,但是这些读物只让我们了解到帝王将相的故事,想了解明朝老百姓的生活,那是太难了,毕竟当时没有任何画作来记载明朝老百姓的生活,而且史书惜字如金,只记王侯将相。

想了解明朝的老百姓生活状态,就从明朝史料记载的法律条文内容来了解了,毕竟这些才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

先看看路引知丁政策。

朱元璋对百姓的政策可以说是最为严苛的,尤其是官凭路引和知丁政策,直接限制了百姓的活动范围和任何行为。

诰出,凡民邻里互相知丁。

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府州务必周知。

市村绝不许有逸夫。

——《大诰》对于军人百姓这些人,只要远行超过百里就要路引,如果没有路引,就会被捉拿见官了,还规定其他人可以告发这类行为。

在天下各处关隘设立巡检司,专门盘问巡查各种奸细逃犯还有没有路引的人。

对于没有路引的人,那就严惩,没有路引就杖责八十棍;没有路引不从城门,渡口经过的杖责九十;私自度过边关要塞的杖责一百,徒刑三年;如果偷渡边境,就要处以绞刑。

对于军人没有路引,按照逃兵处置。

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渡关津论。

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

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

因而外出境者绞,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

失去盘 诘者,各减三等,罪止杖一百。

——《明会典》在来看看明朝的户籍种姓制度:《明太祖实录》卷111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

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家,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

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著为令。

在朱元璋看来,当官的(食禄之家)家庭和老百姓(庶民)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并且还分的非常清楚。

《明史》卷77凡军、匠、灶户,役皆永充。

军户死若逃者,於原籍勾补。

匠户二等:曰住坐,曰轮班。

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

不赴班者,输罚班银月六钱,故谓之输班。

监局中官,多占匠役,又括充幼匠,动以千计,死若逃者,勾补如军。

灶户有上、中、下三等。

每一正丁,贴以馀丁。

上、中户丁力多,或贴二三丁,下户概予优免。

他如陵户、园户、海户、庙户、幡夫、库役,琐末不可胜计。

在来看看明朝的殉葬制度(朱祁镇死前废除):《明史 》后妃列传 后妃一初,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

若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自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千百户,带俸世袭,人谓之“太祖朝天女户”。

历成祖,仁、宣二宗亦皆用殉。

景帝以郕王薨,犹用其制,盖当时王府皆然。

《彤史拾遗记》: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然后看看明朝的海禁制度。

《明史》卷205寸板不许下海。

《明太祖实录》卷159严交通外藩之禁《大明律》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细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

物货船车并入官。

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当然了,明朝的这些行为在明粉眼里那是明廷在爱护百姓,万一你走的远了迷路怎么办,那就干脆就别出远门了呗,也别下海打渔与外番通商了,万一遇到海风大作翻船了怎么办,被外番人拐跑了怎么办,对于户籍制度,更好辩解了,这叫家传祖传,这多带历史韵味啊,哪怕祖上是捡破烂的丐户,那也算门手艺。

但是明朝对宗室特别好,这很值得说一说的,据百科资料显示,朱元璋家族的子弟到了明末时已经达百万之众,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干享受,明廷包他们的一切消费。

数量越来越多的明朝宗室,他们的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一切用度都要从老百姓们身上榨取,老百姓肩上的担子逐渐加重,而且明廷对这些百万宗室的厚养可不止包消费,发放禄米,赏赐金银财宝这么简单,还赏赐大量良田,田从何来?

直接从老百姓手里抢呗,例如万历对于他最喜欢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了弥补他不能继承皇位的遗憾,万历除了大量赏赐金银珠宝外,还从各地东拼西凑,从老百姓手里给福王搜刮来了三万公顷的良田土地。

老百姓们没田了办?

逃荒成流民呗,流民太多了怎么办,明廷:懒得管,敢闹事就屠了。

根据明朝史料的记载:1454年,孙原贞上疏提出,河南逃民20多万户,转徙南阳、唐、邓、襄樊间,群聚谋生,易为暴乱,建议给他们土地,进行适当安置。

但是明廷不理会,但是随后发生了河南流民起义,明朝于是就采取了大屠杀,“男子十一岁以上皆斩之”。

再后来,湖北聚集了百万流民,明朝担心瘟疫扩散,就选择大屠杀,一共杀了90万人,资料源于《中国人口通史》。

就说这么多吧,明朝百姓幸不幸福,看官们自己下定论吧。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