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五大主力是哪五大主力,军事主官是谁,最终结果如何?
***第18军、整编第74师、第5军、新l军、新6军在***军中可谓赫赫有名.被蒋介石自谓为“五大主力”,但下场都是被全歼,只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遇到了更厉害的对手。一、“王中之王”——18军
18军是“土木系”的骨干,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的一支王牌部队,而“土木系”又是***军队中最有实力的派系,因此18军被称为“王中之王”。
l930年中原大战后,陈诚升为第18军军长,但当时该军当时只有一个11师、陈诚既是军长,也同时兼任师长。
1937年,军长罗卓英率第18军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18军曾4战罗店,伤亡惨重。
1943年,18军参加鄂西会战,当时守此要地的是18军胡琏第11师,战后胡琏升任军长。
抗战胜利后,18军改为整编第11师。
内战爆发后,整编11师充当了进攻解放区的急先锋,1946年9月,整编11师进攻鲁西解放区,1947年春整编11师又调到山东。
1948年9月,***军队取消整编师**,整编11师加入新组建的黄维第12兵团,18军建制重新恢复,军长杨伯涛。
在淮海战役中,18军全军覆没,胡琏仅以身免。
整编74师前身是74军,蒋介石的浙江同乡俞济时为首任军长。该军成立后不久就参加淞沪会战.一战便名震淞沪。后又先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
1940年王耀武任74军军长,1941年参加上高会战,击毙日军少将岩永、大佐滨田以下数千人,击落飞机1架。74军因作战有功获得国民政府特颁军中最高奖旗一—飞虎旗,74军一时名声大噪,被誉“抗日铁军”。
1943年底,74军参加常德会战,表现极为英勇。
抗战胜利后,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悍将”张灵甫出任中将师长,并负责卫戍首都南京。被誉为蒋介石之“御林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在著名的孟良幽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整编第74师,整编74师成为***军“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灭亡的王牌。
后蒋介石重建74军,但在淮海战役中再次被全歼。
第5军是***军中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减化部队。建立于1939年1月,杜聿明任首任军长,其下辖的3个师长,第200师师长为戴安澜、荣誉1师师长为郑洞国、新22师师长为邱清泉。
蒋介石把第5军划归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不到关键时刻决不轻易动用。因此,第5军被称为“天之骄子”。
1942年,第5军和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远赴**对日作战;首站就歼敌5000余人。
淮海战役中,杜丰明集团仓皇撤离徐州时,第5军第45师担任后卫。在我军发起总攻之时,军长熊笑山化装**,放弃指挥。45师集体缴械投降;第46师也随之投降;第200师企图强行突围,被全歼。
就这样,大名鼎鼎的机械化第5军土崩瓦解,其第一任军长杜聿明也被俘虏。
1943年初新l军成立,郑洞国任军长,下辖孙立人新38师和廖耀湘新22师。新1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支在国外建军的部队,也是***军中第一支全副美式武装的部队,拥有两项“第一”,加之**为“1军”,新1军故号称“天下第一军”。
在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孙立人曾率新38师仁安羌大捷。
1946年,新1军前往东北向我军发动进攻,一度占领了辽中、辽阳、鞍山、铁岭等地。1946年4月在四平战斗中,新1军首次受到重创,被歼灭1200余人。
1946年底,我军进行三下江南作战,先后歼灭新1军两个团,蒋介石大为恼怒,将军长孙立人撤换。
辽沈战役,新1军两个主力师也随廖耀湘兵团一同被歼。随后,新1军残存的一个师在我进攻沈阳时投降。
新6军脱胎于新1军,首任军长廖耀湘。
1946年,新6军与新1军一同在东北向我军进攻,相继占领沈阳、本溪,后新1军在四平受阻,新6军赶赴增援,一时得逞占领四平,于是新6军自视“天下无敌”,也因此被称为“主力的主力”。
然而好景不长,自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南满我军胜利进行了4次临江保卫战,新6军各师受到程度不同的打击,元气大伤,战斗力大不如前。
辽沈战役中,我军围攻锦州时,新6军被全歼,军长李涛逃跑。
新6军从建立到消亡,前后只有四五年时间,因此成为“五大主力”中军史最短的“短命鬼。
***五大主力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提法,指的是国军中战斗力最强的第18军、第5军、整编第74师、新1军和新6军这五支部队。
十八军成立于1930年8月,任首任军长陈诚。该军是***“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的一支王牌部队。18军成立的时候,仅辖一个11师,师长由陈诚兼任,十八军的“十八”合起来是“木”,十一师的“十一”合起来是“土”,所以后来从这支部队延伸出来派系称为“土木系”。
陈诚
陈诚虽然不是黄埔生,但唯蒋介石是从,人称“小委员长”,深得蒋介石青睐,18军的国模也越来越多大,其装备在当时***军队中是最先进的,是***军“王牌中的王牌”。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8军下面一共有4个师,罗卓英任18军军长,黄维任11师师长,而陈诚已经升任第15集团军司令,下辖18军、39军和74军。
抗日战争时期,18军先后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湘西会战,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胡琏先后出任18军军长。抗战胜利后,18军改为整编第11师,胡琏任师长,原辖第11师、第18师、第118师依次改编为整编第11旅、整编第18旅、整编第118旅。
1948年9月,***军队取消整编师**,整编11师编入新组建的黄维第12兵团,黄维曾任18军军长,因此黄维兵团实际上是以原18军为骨干核心组成的。黄维兵团组建后,18军建制恢复,杨柏涛任军长,胡琏升任兵团副司令。两个月后,黄维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全歼。
第5军是***军队中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组建于1939年1月,首任军长杜聿明,下辖第77师,第200师,新编第22师。作为***的第一个机械化军,第5军装备苏制T-26坦克80余辆、德制“豪须”装甲车100辆、美制福特卡车400多辆、摩托车40多辆,军属重炮团拥有150毫米榴弹炮24门,各师均配有大量的山炮、野炮,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是独一档的存在,由最高统帅部直接掌握,非关键时刻绝不动用,被称为“天之骄子”。
杜聿明
1939年,第5军参加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第5师团,歼敌4000余人,击毙日军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1942年,第5军和第6军、第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赴**作战,由于准备不足和盟军配合不力,**作战失败,200师师长戴安澜牺牲,远征军退回云南。
抗战胜利后,第5军全面换装美械,军长邱清泉,下辖45师、96师、200师,1948年改为整编第5师,下辖第45、46、200三个整编旅,原96师改变为整编第70师。
解放战争初期,第5军在江苏、山东、中原战场上无往不利,甚至在***中出现了“逢**战”的说法。淮海战役中,黄百韬兵团被我军包围于碾庄,蒋介石命第5军增援,但遭到我阻援部队坚决阻击。黄百韬兵团覆灭后,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命令杜聿明带着包括第5军在内的30万国军南撤,但在南撤途中,蒋介石又命令杜聿明解救被围困于双堆积的黄维兵团,这一耽误,不仅没能解救黄维,反而使自己被包围在陈官庄,第5军45、46两师大部分缴械,200师突围被歼灭。
活捉杜聿明
整编74师的前身是成立于1937年的新编74军。抗战时期,74军先后参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湘西会战等战役,打出了抗日铁军的称号,获蒋介石特颁“飞虎旗”一面。
抗战胜利后,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全师3万余人,全副美械装备,师长张灵甫兼任南京警备司令。南京是当时的首都,74师也因此被称为“御林军”,是***王牌军中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徐州“剿总”副司令李延年曾吹嘘“有十个74师,就可以统一全中国。”
张灵甫
解放战争爆发后,整编74师由南京调往苏北作战,一路攻占淮南、淮阴、淮安、涟水等地,取得了一些“战绩”。1947年,***由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此时国军在山东地区的总兵力为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以整编74师、第5军和整编第11师这三大王牌部队为骨干,组建三个机动兵团,,采取“密集靠拢、加强联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迫使我军与之决战,或压迫***北渡黄河,占领整个山东。
东野在查明敌之企图后,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决定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术,首先吃掉七十四师这块硬骨头。1947年5月,东野以五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将整编74师包围在孟良崮地区,另有4个纵队和鲁南军区地方武装负责阻援。
蒋介石得知74师被包围后,认为74师战斗力强,且与左右邻靠近,正是与我进行决战的良机,于是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吸引我军主力,同时令周边部队向74四师增援,企图里外夹击,全歼我军。
在我主力围歼74四师时,各路援敌在蒋介石的再三严令督促下向孟良尚推进,有的虽距孟良尚仅余10里,但始终无法突破我军的阻击阵地。经血战三昼夜,华野最终以伤亡12000人的代价,全歼了拥有全副美式装备,号称“御林军”的***军王牌主力整编第74四师,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全师32000人,上自师长,下至马夫,无一漏网。
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失利后,退入印度的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在1943年1月,合编为新编第1军,郑洞国任军长,孙立人为38师师长,廖耀湘为22师师长。新1军成立后,完全按照美国陆军师的标准换装全副美式装备,在美国人的指导下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新1军作为***第一支美械军,被称为天下第一军。
廖耀湘
1944年8月,新1军扩编为新1军和新6军两个军,孙立人任新1军军长,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解放战争爆发后,新1军和新6军一同被调往东北组成第9兵团,兵团在廖耀湘。在辽沈战役中,锦州被我军包围,蒋介石命龟缩在沈阳的廖耀湘兵团西进解围,结果在黑山、大虎山一带,遭我军分割包围,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新6军、新3军、第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
1、整编74师,自认为天下第一,却第一个完蛋
整编74师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第74军改编而来。74军组建于1937年淞沪会战时期,俞济时、王耀武先后担任军长,参加了从华东到华中的历次大会战,战功卓著。整编74师师长张灵甫,就是由王耀武于南京保卫战期间从监狱里提出来的杀妻犯,最后一手提拔。
抗战胜利后,74军按照美国陆军师标准整编,实现了全副美械化武装。师长张灵甫因此吹嘘自己的部队“天下第一”。之后成为内战急先锋,先后与华东我军在江苏北部、山东等地作战,骄狂一时。1947年5月,孤军冒进的整编74师在孟良崮地区陷入华东野战军主力的合围之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全军覆没于此,成为五大主力中第一个被全歼的部队。张灵甫这位抗战英雄落得个**而亡的下场。
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前身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的新编38师和新编22师,第一批进入**作战。新38师在孙立人师长率领下于仁安羌大破数倍于己的日军,一战成名。新22师原属第五军,师长邱清泉、廖耀湘,在昆仑关作战中立下大功。第一次入缅作战结束后,远征军分两路撤退,新38师和新22师退入印度,然后在这里接受了全副美式装备训练很快成长为全军最早也是最彻底的美械化部队。并于1942年10月合编为新编第一军。随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反攻**之战,大破日军。1944年8月,以新22师为骨干,组建了新编第6军。首任军长廖耀湘,后来是李涛。
解放战争爆发后,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支昔日在**丛林并肩作战的部队万里转移到东三省的茫茫雪原,与人民为敌。结果越打越惨,最后于1948年的辽沈战役中陷入我东北野战军合围,共同覆灭于肥沃的辽西平原。
这支部队是国军大佬陈诚的起家部队,11师的**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曾经在江西黄陂被红一方面军整建制歼灭,令陈诚痛心不已。
后来又重新组建,全面抗战爆发后扩编为第18军,参加从华东到华中的一系列大会战,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抗战结束后,***军进行整编,陈诚负责此事,当然不会忘记第18军。在陈诚关照下,第18军改编为整编第11师,胡琏任师长。长期作战于华东、中原地区,先后与我华东、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来改为中原野战军)作战。1948年,***军第12兵团组建,整11师恢复第18军**,杨伯涛任军长,隶属于该兵团建制。紧接着第12兵团加入淮海战役,刚踏进战场就被我中原野战军包围,挣扎了半个多月后被全歼,第18军当然也没有幸免。军长杨伯涛和兵团司令黄维双双被俘,升任兵团副司令的胡琏却乘坐坦克,侥幸逃脱。
这是组建于全面抗战初期的一支部队,当时***军接受苏联援助,组建了第一支机械化兵团—第5军,军长杜聿明。首战昆仑关战役一举歼灭日军一个联队,初露锋芒。随后参加入缅作战,因为撤退不利,部队付出了巨大代价。
1946年***军整编,第5军保留保留军的**,作为中原地区***军的机动兵团,1947年曾一度改变**为整编第5师,邱清泉任师长。因为长期存在于长江以北,战斗力凶悍,我华东野战军一度放弃了1948年以“几个纵队过长江”的战略计划,集中兵力打击江北之敌。
淮海战役中,整5师恢复第5军**,熊笑三任军长。在老军长、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领下加入战场,结果在陈官庄地区陷入华东野战军合围。先是寒冷、饥饿耗尽了战斗力,最后被华东野战军全歼。
相关内容之前曾经有过专答,本篇重点补充说明一下这五支部队的**变化过程,以及部队从整编师到整编军、兵团的发展经历,当然也包括时任军事主官和最后的结局,以使军史爱好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众所周知,所谓“五大主力”的称呼始自1946年初的“整编会议”,抗战期间的战绩略过。
(黄埔四期高吉人,第5军军长)
1、最先覆灭的整编第74师
抗日战争时期是隶属于重庆军委会直辖的“攻击军”,1937年建军时下辖第51和第58两师,1939年第57师调入,遂有“三五部队”之称。抗日劲旅,多次配属第九战区和第六战区作战,历任军长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抗战胜利后张灵甫接任军长职务,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74师。
整74师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装备精良,官兵素质较高,投入苏北和山东战场后,一直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的大敌。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合组之后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张灵甫毙命。两个月后重建,淮海战役期间已恢复**为第74军,隶属于邱清泉第二兵团,虽仍是主力部队,但战斗力远逊之前,旋再次被歼,**转拨滇军。
(黄埔四期张灵甫,整74师师长)
2、同时同地覆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
在1946年第一期整编时,这两个军分别在孙立人和廖耀湘的率领下,已经运抵东北参战,因此未及进行整编,继续沿用军级**,是东北蒋军的两大王牌。1948年春,被同时编入廖耀湘第九兵团,由于廖、孙皆以升职,时任新一军军长潘裕昆(黄埔四期),新六军军长李涛(黄埔六期)。
新一军和新六军是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的两个师扩建起来的,孙立人之新38师和廖耀湘之新22师全盘接受了美式装备和训练,是仅有的两个标准“美械师”,战力强劲。但是这两个军在东北被拆得乱七八糟,最终于1948年10月底,在辽沈战役的“辽西围歼战”中,廖耀湘兵团全军覆没于大虎山黑山地区,这两个军当然也灰飞烟灭,潘裕昆脱逃,李涛被俘,部队没有重建。
(黄埔四期潘裕昆 新一军军长)
3、其后不久覆灭的整编第11师
这就是陈诚“土木系”的基本部队第18军,1930年成军,首任军长当然就是陈诚。其后罗卓英、黄维、彭善、方天、罗广文等都担任过军长职务,1943年黄埔四期的胡琏接任军长,较早换装美械,一直是陈诚第六战区的基干部队,1945年初划归王耀武第四方面军作战序列。
1946年缩编为“整编第11师”,继续以胡琏担任师长,隶属于华中剿总指挥,主要作战对象是中原野战军(也跟华野交过手)。1948年初扩编为下辖两个整编师(整3师、整11师)的“整编第十八军”,是为小型兵团**。同年以整五军为基础组建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整11师恢复**为第18军,时任军长杨伯涛。
淮海战役中,第18军于12月在双堆集被歼,杨伯涛被俘。后面兵团**和军的**均由胡琏重建,参加了金门战役,但已经不算什么“五大主力”了,战斗力一般般。
(黄埔四期胡琏)
4、最后覆灭的整编第5师(第5军)
该军的发展历程是:军委会直属装甲兵团、扩为第200师、再扩为新编第11军,1938年底重授**为第5军,是徐庭瑶和杜聿明一手建起来的机械化部队,人称“铁马雄师”。抗日战争末期,杜聿明升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所辖部队中以第5军为主力,时任军长邱清泉。
1946年未参加第一期整编,仍然以第5军的**参战,属于中原蒋军的机动部队。1947年底正式缩编为“整编第5师”,仍以邱清泉为师长,不久扩建为下辖两个整编师(整11师、整70师)的“整编第五军”,邱清泉为军长,黄埔四期的高吉人为整5师师长。
(黄埔二期邱清泉)
1948年以整编第五军为基干组建第二兵团,杜聿明为司令官(邱清泉代理,后转正),整5师恢复第5军**。淮海战役期间,在陈官庄被华东野战军包围,1949年初全军覆灭,邱清泉毙命,高吉人因伤被俘,后**。第5军部队其后重建,但是早已军魂不在。
关于“五大主力”原始部队的组建经过,以及在抗战之前、抗战时期的隶属关系和作战经历,前面有过介绍,本篇就不再重复,感兴趣的可以把两篇结合起来查阅。特别说明,第5军是参加了整编的,但是时间略晚,另外,期间存在有整编第五军和整编第十八军的**,要理清楚。
(黄埔六期廖耀湘 新六军军长)
***国军五大主力指的是第十八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新六军。该提法是在1946年的“军事整编会议”提出的,这五支部队,基本上都装备了美式武器,从而成为了蒋介石手中的王牌。
第十八军在国军五大主力中成军最早,成立于1930年,其前身为国民革命军第11师。该师在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立下赫赫战功,也是陈诚的起家资本。这支部队被戏称为“土木系”,其中“土”拆开为“十一”、“木”拆开为“十八”,是说扩编的第十八军,是以第11师为主要基础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该军隶属于陈诚为总司令的第15集团军,奉命增援“淞沪会战”。由罗卓英担任军长,下辖:
第11师,师长黄维;第14师,师长霍揆章;第67师,师长李树森;第94师,师长朱怀冰。
参加常德保卫战后,该军划归第10集团军,由胡琏担任军长,下辖:
第11师,师长刘云瀚;第18师,师长覃道善;第55师,师长武泉远。
1946年,该军整编为第11师,由胡琏担任师长,萧锐任参谋长,下辖:
整编第11旅,旅长杨伯涛;整编第18旅,旅长覃道善;整编第118旅,旅长高魁元。先后参加了定陶、巨野、孟良崮等多场战役,最后,被***全歼于双堆集地区。
第五军成军于1939年,前身为新编第11军。由杜聿明担任军长,下辖: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荣誉1师,师长郑洞国;新编22师,师长邱清泉。需要指出的是,第200师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所谓荣誉1师,是由伤愈军人所组成的部队。
成军当年,该军血战昆仑关,击毙小日本第5师团第21旅团长中村正雄,粉碎了日军切断华南交通线的企图,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后编入中国远征军序列,入缅作战,为滇缅公路护航。仍由杜聿明担任军长,邱清泉担任副军长,下辖:
第96师,师长余韶;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新编22师,师长廖耀湘。其中戴安澜在作战中,身负重伤,在缅北矛邦村,壮烈殉国。
1946年,该军整编为第5师,邱清泉担任师长,高吉人担任副师长,下辖:
整编第96旅,旅长邓军林;整编第45旅,旅长郭吉谦;整编第200旅,旅长熊笑三。在淮海战役前,该师恢复为第五军,下辖第45师、第46师、第200师。在淮海战役中,第45师、第46师缴械投降;第200师全军覆没。
第七十四军由原军事委员会所属的第51师和第58师整编而成,时间是1937年8月。整编不久,即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因第69军伤亡惨重,所辖的第57师划归第七十四军。军长由俞济时担任,下辖:
第51师,师长王耀武;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58师,师长陈式正。俞济时升任第10集团军副司令后,王耀武担任军长,施中诚担任副军长。
第57师师长由余程万接任,这支部队被称为“虎贲”(意思是如同老虎般勇猛),在常德会战中,坚守常德城,以一个师的兵力抗衡小日本两个师团,达15日之多。全师8000余人,仅有83人生还。为淞沪会战以来,最顽强的防御战。为此,著名作家张恨水,专门以第57师为原型,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虎贲万岁》。
1945年8月,该军被空运至南京,接受日军投降,后整编为74师,成为守备南京的御林军。张灵甫担任师长,蔡仁杰担任副师长。下辖:
整编第51旅,旅长邱维达;整编第57旅,旅长李琰;整编第58旅,旅长卢醒。该师在孟良崮战役中,被我***全歼,其中,张灵甫、蔡仁杰、卢醒被击毙。
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新22师和新38师奉命撤入印度兰姆伽,接受美式军事训练。1943年,这两个师整编为新一军。郑洞国担任军长,下辖:
新38师,师长孙立人;新22师,师长廖耀湘。1943年,**新平洋和于邦大战中,全副美械装备的新一军,轻松击溃小日本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第十八师团。
此后,以新22师为骨干,加以第14师、第50师,整编为新六军。廖耀湘担任军长,舒适存担任副军长。下辖:
第14师,师长龙天武;第50师,师长潘裕昆;新22师,师长李涛。
而新22师的空缺,由国内空运新30师补上。此时,新一军军长郑洞国升任中国驻印军副总司令,军长由孙立人接任,下辖:
新30师,师长胡素;新38师,师长唐守治。
新一军、新六军均参加了中印缅战区的反攻作战,从而打通了滇缅公路,保证了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后两**战东北,在辽沈战役中,均为***第四野战军全歼。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捧个人场,点个赞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