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屋顶的瓦叫什么

2024-06-29
26 阅读

古代的屋檐叫什么?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古建筑瓦的级别?

1.依材料分为两大类,即布瓦(青瓦)与琉璃瓦

琉璃瓦是一种特级瓦,传说琉璃来自大月氐,唐宋以后逐渐用在屋面瓦上。依北京门头沟琉璃窑传统作法,琉璃瓦的原料不用一般粘土,而用白马牙石和干子土、白土的混合物。至于表面各色釉子则是用铅、铜、钠、钾、锰……不同金属,不同比例烧融后挂附而成。

屋面使用琉璃瓦后,外观呈黄、绿、蓝、紫诸色,非常灿烂夺目,而且由于挂了釉子吸水量小,防渗性也强,缺点只是重量较大。

布瓦外观为青色,依其加工程度又可分为削割布瓦,普通布瓦两种:

(1)削割布瓦;用一般粘土加干子土烧制而成,但尺寸较大,加工比较整齐。北京各门城楼屋顶采用五样琉璃瓦剪边,中心即用此类布瓦。

(2)普通布瓦:用粘土烧制成。

2.依用瓦的部位也有不同的称呼(1)在阴阳合瓦顶或者筒板瓦顶中,下一层仰置的瓦叫做底瓦;盖在两块底瓦缝上者叫盖瓦。

(2)外形为半圆筒形状的瓦叫筒瓦;外形为平板状但两侧稍高于中心,前端稍狭于后端者叫做板瓦。

在简瓦线上檐端一块筒瓦要做出圆形的头,叫做勾头、猫头或瓦当。

在板瓦线上檐端一块板瓦要做出如意形的头叫做滴水。

勾头的圆形头上和滴水的如意形头上常常刻出各种龙、凤、文字以作为装饰。

如果是属于小式的阴阳合瓦顶时,各列板瓦的檐头一块用扁长方形的稍作纹饰的头,叫做花边瓦。

瓦上霜的来历?

"瓦上霜"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种极端寒冷的天气情况。它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一部古籍《左传》。根据《左传》记载,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箕子的贤人。箕子是由于他聪明才智和善于治理国家而被称为贤人的。箕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宰相,他为人忠诚正直,并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祉。箕子在位期间,鲁国遭受了连年的旱灾,百姓生活艰难。为了帮助人民度过困境,箕子不惜动员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进行治水造田。经过努力,终于保住了百姓的生计,为国家带来了富饶与繁荣。箕子的事迹传遍了天下,人民对箕子的仰慕之情如潮水般涌动。有一次,箕子因为参与国家大事,神思恍惚,当他行走在道路上时,不经意间践踏到了屋顶上的瓦片,瓦片上的霜顿时被他的体温融化掉了。当时的人们觉得,箕子的贤能和伟大的功绩,就像阳光普照在世间的霜一样易融化,瞬间就消散了。因而,人们便创造了"瓦上霜"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贤人的美德和功绩高尚而令人敬爱。从此以后,"瓦上霜"这个成语就被广泛运用于我国的文学、语言和文化中,成为了一个常用的修辞手法,用来形容极寒的天气或表达某种事物的瞬间消失。

古代为何用瓦?

主要用途

1.防止雨水渗漏至屋内。

2.隔热,防止白天的太阳辐射热直接传至屋内。当瓦片交叠铺设于尖斜式屋顶时,可产生一个用于隔热的空气间距。

3.隔音、保温、隔热、防紫外线、低碳环保、减少农村秸秆焚烧,保护环境。

辽瓦和明瓦的区别?

区别是“辽瓦”指的是古代建筑辽檐板上面沟型滴水瓦。明瓦是一种建筑材料,是古代窗户等处使用的玻璃替代品。它是用蚌壳打磨成带有四个圆角的方形薄片。

分享至:
小草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