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一个78岁老光棍突然死亡,侄子给他办了个喜丧。合适吗?
78岁的邓雪桂离家出走40年,因为太穷,他没有结婚,膝下无儿无女,打了一辈子的光棍。
临终前,邓雪桂要求侄子赡养他,他以为侄子会拒绝,没想到侄子竟然一口答应,还将家里的房子收拾出来,专门让邓雪桂住。
邓雪桂不相信侄子会这么好心,急忙说:我可没钱给你,我每个月还要吃药,洗衣服做饭需要人照顾,你真的确定要照顾我吗?
侄子非常肯定地点点头,邓雪桂不解,他和侄子只见过里面,他已经离家出走四十多年,都快忘了侄子的长相。
侄子突然对他这么好,他总觉得不对劲。
侄子说了一段话,邓雪桂才恍然大悟,侄子为什么这么做。
邓雪桂是侄子邓友爱的大伯,说起来,邓雪桂的人生非常坎坷。
邓雪桂十几岁时,跟着家里人四处奔波。
在一个集市上,邓雪桂和家人意外走丢了。
四十年里,邓雪桂从来没有和家人联系过,家里人也试着联系他,但都没了下文。
邓友爱的父母和爷爷奶奶都以为邓雪桂死了,清明节烧纸钱时,邓友爱的父亲还会专门给邓雪桂烧一份。
不过邓雪桂的母亲始终无法接受儿子去世的消息,她经常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一声接一声呼唤邓雪桂的名字。
老人担心邓雪桂在外面受苦,不仅经常念叨他的名字,还因为思念儿子过度吃不好睡不好。
只要她想起邓雪桂这三个字就难过地哭,时间久了,眼睛都快哭瞎了,视力很差。
老人去世前,握着邓友爱父亲的手,让他不要放弃找邓雪桂的下落,她总觉得邓雪桂还活着。
邓友爱的奶奶去世两年后,邓友爱的父亲始终没有联系上邓雪桂,就在他彻底死心时,却意外收到一封信,信是邓雪桂写来的。
邓友爱的父亲高兴坏了,他迫切地想知道邓雪桂这些年去哪了,过得好不好?
为什么这些年从来没有和家里人联系过?
兄弟俩在信中交流后,邓友爱的父亲才知道邓雪桂在22岁那年当了兵,当时正在打仗,他保住自己的生命已经不易,哪里还有时间和家里人联系呢?
战争结束后,他想和家人联系,但他不知道家人现在在哪,也不知道该找谁,只能留在当地谋生。
这些年,他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家里人,前不久,他听人说,邓友爱一家人正在寻找失踪多年的哥哥,他这才写信联系上了邓友爱的父亲。
邓雪桂问母亲是否健在,他想回家看看。
邓友爱的父亲担心他说出母亲去世的消息,邓雪桂可能出于失望,再也不回来了,为了确定邓雪桂过得好,邓友爱的父亲谎称母亲身体健康,只是特别想他。
邓雪桂得知母亲还活着,立刻买了机票,风尘仆仆地赶来,可惜他到家后,四处找不到母亲的身影,甚至连母亲的照片也看不到。
邓友爱的父亲哭着说,家里条件太差,整个村子里的人也一样生活艰难,他们都没有钱买肉吃,有哪里有钱拍照呢?
邓雪桂认为邓友爱的父亲不该欺骗他,让他充满了希望,又彻底失望。
但是他回到家后,邓友爱的父亲对他热情招待,还希望他留在老家,邓雪桂才知道,弟弟只是想见他才撒了谎,可以理解。
邓友爱带着邓雪桂来到母亲的坟前,邓雪桂得知母亲每日思念他,哭得视力受损严重,忍不住在坟前嚎啕大哭,不停地对母亲的坟磕头,哭诉他对母亲的思念。
母亲去世,邓雪桂知道,他唯一的亲戚就是兄弟姐妹和兄弟姐妹的孩子了。
为了让老家的人过得好一点,邓雪桂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分给家人和村里的人,还花钱修了路。
村里人对邓雪桂十分感激,他们知道邓雪桂手里有钱,都劝他留在家乡发展。
邓雪桂说,其实他手里没什么钱,这些钱都是他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希望大家花的时候不要大手大脚。
他在老家住了一段日子,发现老家茅厕还是蹲坑,家里蚊子很多,每次上厕所都被咬出包,他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条件,决定还是回台湾生活。
不过邓雪桂从来没有忘记家人和村民,他得知村里要建小学,资助了几百块钱。
他每隔四年都会回家,每次回家都会给亲戚和村民带吃的喝的和用的。
邓雪桂见家里人舍不得穿,就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弟弟们,如果弟弟穿着小,就送给侄子穿。
因为邓雪桂的出现,村里人的生活好了许多。
后来邓雪桂每次回来,村里为了表示感激,都会请挨家挨户请他吃饭。
邓雪桂走的时候,村里人也会送他坐上车,目送他离开。
后来邓雪桂年纪大了,便再也没有回来。
邓友爱以为邓雪桂寿终正寝了,直到他接到邓雪桂的电话,才知道邓雪桂依然健在,且身体硬朗。
邓雪桂说,他之所以不回家,是因为他走后那几年,家里的兄弟姐妹都陆续去世了,父母只剩他一个孩子在世上,他不想睹物思人,才没有回来。
但是他现在年纪大了,视力和行动都不便。
买菜都是邻居帮他买,买一次可以吃两三天。
他还要自己洗衣服做饭,好几次他看不清材料,将盐当成了糖,做的饭没法下咽。
邓雪桂意识到自己真的老了,以后他若是不能动了,就要瘫痪在床上,他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便给侄子打电话,问侄子是否愿意赡养他。
侄子说,邓雪桂是他大伯,如今父母不在,自然由他赡养大伯。
大伯若是真的老到不能动了,他可以推着轮椅带大伯遛弯,总之,只要大伯肯回来,他肯定会尽心尽力照顾他。
邓友爱还有两个弟弟,邓友爱想过,兄弟三人一起照顾邓雪桂,但两个弟弟结婚后日子过得并不好,他不忍心给弟弟们增加负担。
父亲在世时,和他说过不少关于大伯做的好事,他现在住的房子,当初大伯就花钱帮忙盖了,父亲多次说过,没有大伯的帮助,就没有他今天的好日子。
邓友爱的父亲知道等邓雪桂打了一辈子光棍,膝下无儿无女,将邓友爱写在了邓雪桂的名字下,意味着将他过继给了大伯。
邓友爱觉得,不管是从亲情上讲,还是从族谱上看,他都有义务照顾大伯。
他知道大伯在大城市过得还不错,如今回到老家不一定适应,便提前了解了大伯的生活习惯,将房子重新简修一番,在家里盖了一间厕所,方便大伯使用。
邓雪桂落叶归根,回到了老家,侄子对他尽心尽力地照顾,侄子不在家时,也会安排妻子或儿子在家,方便照顾他。
邓雪桂发现侄子真心真意对自己,十分感动。
他已经想好了,他百年之后的葬礼也要由侄子来办。
从邓雪桂和侄子的相处方式来看,邓雪桂单身一辈子,膝下无儿无女,虽然侄子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在邓雪桂眼里,侄子和儿子无异,所以他的葬礼由侄子办,再合适不过。
所以我认为题主说,老家一个78岁的老光棍突然死亡,侄子给他办喜丧是否合适这件事,我认为很合适。
老有所依,落叶归根,如果这位78岁的老人去世后,没有人给他办葬礼,才是他的不幸。
百善孝为先,大伯也是侄子的亲人。
大伯去世后,侄子帮忙料理后事,为他办了喜丧,也算为他的人生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既然侄子有这份孝心,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份孝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