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桓温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2022-11-01
3 阅读

桓温北伐时,时机是比较有利的。

以桓温的才干,当时晋军的战斗力,其北伐是有机会取得胜利的。

然而,桓温三次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是怎么回事呢?

有利的时机当时,各方面的条件,都对东晋比较有利。

1、东晋渐强。

自平定苏峻之乱后,东晋的局势安定了下来。

随即,桓温率军西征,灭成汉,平定了蜀地,由此,东晋的实力大增。

2、北方正乱。

桓温平定蜀地后2年,后赵皇帝石虎去世。

后赵,曾占据除河西、辽西、辽东以外的整个北方,是北方的主要统治者。

然而,石虎死后,后赵统治集团分崩离析,北方大乱!同时,前秦羽翼未丰,前燕良将受困(战神慕容恪去世,慕容垂深受猜忌),各自都有严重问题。

3、人心思晋。

北方,本就是晋故土。

加之北方统治者残暴,北方人民都十分思念晋。

符氏(前秦统治者)是打着东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的名号入主关中的,其原因,就在于他深知关中百姓“人心思晋”。

同样,慕容氏(前燕统治者)也是打着晋册封的“燕王”名号,击败后赵军,南下中原的。

因为“人心思晋”,少数民族英雄打着晋的旗号都能获得支持,何况“正牌”晋军呢?

4、东晋军战力强悍。

自晋南渡以来,北方流民纷纷南渡。

这些流民本是北方人,都有强烈的动机打回中原去,而且,其中许多人都骁勇善战。

后来,淝水之战中,以流民组成的北府兵,能以5000精兵在洛涧打败5万前秦精锐,歼敌15000,直打得横扫北方无敌手的符坚“草木皆兵”,足见,当时以流民为精锐的晋军战力之强。

尽管淝水之战是桓温北伐20多年后的事情,但是当时的桓温已知“京口酒可饮,箕可用,兵可使”,所用之兵算是北府兵的雏形,战斗力同样非常强悍。

同时,在桓温统领下,晋军的指挥能力也焕然一新。

此前,东晋以殷浩北伐,然而,殷浩是个缺乏军事才能的名士,北伐自然不能成功。

桓温则不同。

桓温17岁时,就枕戈泣血,只身刺杀仇人,为父报仇,早有果敢勇猛之名。

其后,在参与协助庾翼北伐,平定蜀地等作战中,桓温展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其手下也涌现出了桓冲、桓玄、邓遐、朱序等能战将才。

兵强将勇,东晋军此时的战力是非常强悍的。

看起来,各方面条件都对东晋有利,桓温北伐,本应是能取得相当胜利的。

第一次北伐:虎头蛇尾354年,桓温发起第一次北伐,其攻击目标是前秦。

具体部署是:桓温亲率4万步骑,自江陵而上,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然后由武关入关中;梁州刺史出子午道(就是当年魏延“子午谷奇谋”建议的道路)入关中;两军合击前秦。

一开始,进展十分顺利。

桓温的别将率偏师攻取上洛,生擒前秦荆州刺史郭敬,又攻克青泥。

前秦派太子符苌率5万军在今蓝田以东阻击。

桓温率军与敌主力开战,先是在蓝田大破前秦骁将符生,又在白鹿原打败前秦丞相符雄。

前秦军被迫退驻长安城南,只派以老弱兵卒6000固守长安小城。

初战取胜,形势对桓温非常有利。

桓温驻军灞上,长安附近郡县纷纷来降,老百姓都带着牛酒迎桓温,欢喜地说:没想到今天又看见官军啦!然而,桓温却停了下来,一直没有渡灞水进攻。

桓温的企图有三:1、企图依靠关中麦熟时,取为军资;2、等待梁州一路晋军出子午谷来会和;3、等待关中豪杰响应(当时,关中地区豪杰纷起,各自割据)。

然而,桓温的企图全部落空。

虽然关中百姓“人心思晋”,但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响应桓温的。

同时,前秦采取坚壁清野之法,使桓温野无所获,军粮陷入危机。

另一方面,子午谷一路的晋军则被前秦军所败。

此时,前秦发起反击,在白鹿原击败桓温,晋军死者万余人。

无奈之下,桓温只好收取关中”三千余口而还”。

第一次北伐的败因:桓温的真实算盘桓温此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已有一位猛人看出来了。

王猛,后来是前秦一统北方的“诸葛亮”。

桓温此次北伐时,王猛也是“有心于晋”,前来拜访。

桓温慧眼识人,看出王猛之才,问以大事:我奉天子命,千里而来,人民欢欣雀跃,但关中豪杰,为什么不来助我?

王猛回答:您不远千里而来,深入敌境,现在长安就在眼前,您却不渡水去攻!豪杰们不知道您的真实打算,自然不敢前来!一句话,既说明了道理,又点破了桓温的小心思:你真的是要收复关中吗?

“人心思晋”,百姓本着朴素的情感,自然欢迎桓温。

然而,对于拥兵的豪杰来说,考虑的就多了!如果你桓温不是真的来收复关中而是另有打算,等你走了,我们可就完蛋了!桓温沉默良久,只是叹息:“江东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你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桓温的失败之因,也就一目了然了。

桓温此来,当然也确实是想要收复关中的。

然而,他此来的第一目的,是要捞取政治资本。

桓温攻灭成汉,但蜀地又不归他;如今攻取关中,地盘自然也不归他。

攻取关中自然好,但是,如果与敌人主力陷入惨烈决战,自己的实力损耗过大,那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桓温迟迟不愿发起决定性进攻,只是企图通过关中豪杰响应等可能出现的有利条件,“坐取全胜”而已。

如此,关键时刻停下来,贻误战机,反胜为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次北伐:没有意义的胜利356年,桓温发起第二次北伐。

这次北伐的目标,是占据洛阳、许昌等地的羌族酋长姚襄。

此战,桓温一如即让的猛。

伊水,晋军与敌决战。

桓温亲披铠甲,督桓冲等人奋力死战,大破敌军。

随即,桓温收复洛阳。

洛阳,晋故都。

桓温上表,请求朝廷还都洛阳。

然而,东晋君臣只求偏安江东,没有收复失地的意思,都不愿意迁都。

当然,朝廷也不能公开表示说没有收复失地,还于旧都的打算。

于是,朝廷回复:干得好!迁都的准备工作,全权委托你处理!洛阳虽复,但事实上,无论是因为当时洛阳城本身,还是因为洛阳周边的安全形势,都不适合立刻迁都于此。

所以,此时不了了之。

桓温班师回朝。

不久,司、豫、青、兖数州,及洛阳,又全部陷落!第二次北伐失败之因:没有诚意的胜利,毫无意义洛阳,晋旧都。

收复洛阳,这本应该是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呀!无论是晋天子还是桓温,如果真的有诚意要收复失地,即便不立刻迁都,也应趁胜发展,进一步发展。

如果真能收复大河以南全部,那晋确实有还都洛阳的条件!晋君臣,当然不是不愿意收复失地,只是,在他们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对东晋君臣来说,要继续发展,必然要进一步借重桓温,给桓温更多的资源。

然而,桓温收复洛阳,声威已盛,再加强他,风险太大!对桓温来说,收复洛阳,已成大功,进一步发展,除再获虚名外,并没有实利,相反,没有朝廷的支持,桓温进一步发展并没有把握,反而很可能折损力量!在这个情况下,双方一起虚情假意,做出了虚情假意的处置!如果不能进一步发展,还都洛阳的条件并不成熟!然而,桓温虚情假意地上表请求还都洛阳。

(洛阳给你)晋君臣看穿了桓温的心思:(桓温)欲以虚声威朝廷,非事实也,但从之,自无所至。

(洛阳还是给你吧)既然大家都不是真的想要这个胜利果实,那么,胜利果实自然会有人要!于是,此次北伐,东晋将士辛辛苦苦的战果,轻易的付诸东流了···第三次北伐:惨败!369年,桓温发起第三次北伐。

此次北伐的目标,是讨伐前燕,夺取邺。

这一次,桓温的思路是:通过大量的水工作业,凿泽引水,以通舟运,然后进逼邺城。

在桓温看来,只要解决交通问题,粮运、通道不绝,晋军必能取胜!参军郗超认为不靠谱。

他指出:太依赖水路,风险太大!清水入河,难以通运。

尤其是到了枯水季节!如果敌人不战,运道又绝,那就惨啦!于是,郗超提出两个建议。

上策:率军直趋邺城!如果敌人敢于出战,我军正好一举歼灭!如果敌人不敢出战,正值盛夏,尚未秋收,敌人不及坚壁清野,“百姓布野,尽为官有”,我军可以因粮于敌!如果,易水以南,皆为我有!中策:如果您觉得上策太“轻锐”,那我们就持重一点。

准备再充分一点,等明年夏天再进军!如果不采取这些办法,到时候恐怕不只是没有粮草,全军都有危险!桓温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缓,都不采纳,水路并进,立刻北伐。

开局,依然很好。

晋军战力果然了得。

前燕派慕容厉率2万步骑到黄墟阻击,被桓玄大败!燕军将领傅颜又被朱序所败!燕军安东王慕容臧又被桓温所破!此时,形势一片大好!前燕主惊慌失措,想逃回和龙(辽宁朝阳),深受猜忌的慕容垂发话:让我试试!实在不行再逃!前燕换将,形势大变。

郗超当时提出的风险,被慕容垂一眼看出!慕容垂先集中5万精兵,攻破晋军一部,杀企图向导及后赵降将,通过一次胜利稳定人心。

旋即,慕容垂又派1.5万人据守石门,断绝晋军后路通道。

随即,慕容垂再分遣骑兵5000,骚扰晋军粮道!如此,桓温交战不利,粮草枯竭,陷入困境。

此时,桓温又得知:前秦派来支援前燕的军队要到了!于是,桓温只好焚烧战船,丢弃辎重,由路路退军!晋军军事素质很高,即使是退军,也未必至大败!第一次北伐撤退时,前秦追击,结果,晋猛将邓遐一人断后,射伤前秦主,迫敌不敢追!慕容垂深知这一点,因此,拒绝了燕军将士急追的企图:桓温善于用兵,退兵时必有精锐断后,如果我们慢一点,他们松懈了,我们可以一击必胜!慕容垂果然得计!追击+伏击+夹击,晋军死者数以万计!仅在襄邑就被杀3万!此次北伐,桓温惨败而回!第三次北伐败因:老问题+强对手此次北伐准备期间,桓温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名言:“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以及“遂使神州沉路,百年丘墟”,其雄心壮志,壮怀激烈!然而,前燕大臣申雍看出了本质:桓温,看起来气势很盛,但其实不会有什么作为!桓温专制于朝,朝臣必与他不同心,都不希望他成功!正因如此,桓温选择的战略,既不敢冒险,采取郗超提出的上策,也不敢耗时太久,采取下策,只能采取自以为稳稳当当,水路为主的进军方式,成则“坐取全胜”,败则“全师而退”。

如果遇到一般的对手,此次北伐,确实可能进退自如。

然而,当对手变成慕容垂这种战神级的人物时,他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最后,在石门的小小失误被对手抓住,结果遭遇逆转!退军时,慕容垂识破桓温用兵规律,掌握节奏,巧妙追击,结果,桓温几乎覆灭!人说桓温没有北伐的公心,这是不恰当的。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遂使神州沉路,百年丘墟”,非大志之人说不出这样的话。

人说晋室只想偏安,无北伐雄心,这也是不合乎情理的。

还于旧都,复祖先基业,人之常情。

只不过,北伐成功,不是他们的第一目标。

对桓温而言,加强个人实力、威望,是第一目标。

对晋室而言,限制桓温过盛的实力、威望,是第一目标。

当你不把胜利作为第一目标,胜利也不会把你作为青睐的对象。

结果,敌人弱,胜了也留不住果实;敌人稍强,不敢耗力决战,无功而退;若遇厉害的对手,就唯有惨败而归了!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