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在电影中决斗时双腿不断跳动,在实战中真的有用吗?有什么科学依据?
仅从电影的角度来说,我最不愿意遇到的对手有“一个半”——其中的“一个对手”是《叶问》里面的泰森,那“半个对手”便是《猛龙过江》里面的李小龙。
小时候我们一帮伙伴们精力旺盛,每当一部新的武打片出来,我们就聚在一起模仿电影里的动作。
在玩闹的过程中,电影里的动作自然也就经历了筛选(打闹也较着劲儿呢)。
看了《猛龙过江》这部电影,尖叫声和不断地跳动便就流行了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发现,好多人啊不模仿李小龙还好,一模仿李小龙跳动就吃亏。
好多人学武纯粹就是玩儿或被家长逼着学的,根本就不下苦功夫去练基本功。
不模仿李小龙跳动还能藏藏拙,这一模仿啊,全身那个不协调全暴露出来了。
只要是碰到这样的人,我也不管他尖叫不尖叫,上去照着腿就给他一记鞭腿,十有八九都会倒地。
他要是不在那儿瞎跳,俺还真不一定能扫倒他呢。
曾经还看过成年人打架,有个人就模仿李小龙跳动。
另一个人保持着距离,也不主动去攻击他。
跳着跳着还没多久呢,自己就气喘吁吁了。
另一个人这时才冲上去,一顿王八拳就把他给抡趴下了。
说句实用点儿的话儿,你没怎么练过,那就模仿一下《叶问》里的泰森。
只要把架子一压低、两手一抱拳,别人想打你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手。
所以我才会说最不愿意碰到泰森那样的对手。
我小时候学的是传统武术,也有跳跃的动作,但就是没有李小龙那样跳动的动作。
曾经问过师傅,师傅让我们几个到后面山上自己琢磨去。
山上斜坡有好多细小的沙子,很滑。
在那个地方你去跳动吧,都不用别人打你,自己一个不小心都会滑倒。
滑倒后,地上还有不少碎石子……电影《败家仔》里面,林正英和小胡子在跳板上打斗,俩人都是脚踏实地,就算起脚时也是很低。
谁要是在那儿跳动,掉下去的保准就是他。
再换个地方,你在马路牙子那儿和人打,还是采用滑步来后退,弄不好就会把自己给绊倒了。
像我学的拳里面,讲究“进步低退步高”,就是针对此类场所来说的。
这么说吧,传统武术是非常讲究实用性的,采用什么动作都是经验总结,其技术至今依然并不落后。
那么,问题跟着就来了,在《猛龙过江》里面,李小龙在角斗场与罗礼士决斗,为什么要双腿不断地跳动呢?
不断地跳动这种技术动作,并不是李小龙首创,拳王阿里就是采用这个动作的高手。
李小龙将阿里的蝴蝶步技巧吸纳到自己的截拳道体系,然后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现在的搏击擂台上,这种技巧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儿了。
很多人都采用了这种技巧,原因就是在擂台上它非常实用。
看看李小龙电影里面的场景,罗马角斗场地面平坦就如擂台一般,而且还是一对一的对决。
李小龙设计的这些动作,除为了电影的效果之外,原因在于它也是非常实用的。
可以广泛运用在广场等之类平整的场地。
但是,想学李小龙的这套动作,就需要加上一个辅助训练——那就是跳绳。
跳绳的道理就不细说了,搏击运动员都会训练这个。
经过跳绳的训练后,我前面说到的那些弊端就全没了。
应付一般的打斗足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