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不在关羽身边安排一位军师?
刘备联合孙权大败曹操,曹操仓惶北逃,刘备趁机顺利夺取了零陵、武陵、桂阳、长沙四郡。
夺取这四郡是在诸葛亮的精心筹划,关、张、赵的奋勇争先下一气呵成的。
后来,又趁着曹仁出城大战周瑜的时候,有隙可乘,又夺取了南郡和荆州,这样刘备就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扼断了东吴向中原发展的咽喉。
刘备治理荆州期间,一方面注意发展生产,一方面也广揽人才。
庞统就是在此背景下投奔刘备的。
后来,张松代表西川刘璋出使曹操,遭到曹操的冷落和羞辱。
张松怒不可遏,决定把西川的地图献给刘备,为刘备进取西川,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又亲自拜访刘备,鼓励刘备进取西川。
刘备听说张松要来,就派大将赵云出城三十里,把张松接进城中;又派大将关羽亲自安排张松的食宿。
刘备又带军师诸葛亮亲自去张松的下榻之处迎接张松,并且安排许多兵民对张松夹道欢迎。
古人云:“得人则兴,失士则崩。
”这句话,前四个字用在刘备身上,是恰如其分;后四个字用在刘璋身上,是符合事实。
刘备对张松的隆重接待,使得张松感激涕零,就把西川的所有情况对刘备和盘托出,并以天下大义劝说刘备进取西川。
张松还答应回去联络法正、孟达等西川名士,一起做内应,为刘备进川铺平道路。
刘备远在千里之外,西川的名士们却心向往之,由此可见刘备所推行的“仁义”的作用有多大。
刘璋的懦弱无能,已经被天下公认。
西川的所有名士也深知刘璋不可能对西川进行长治久安,因此纷纷攘攘,都对当时的几大诸侯暗送秋波,为自己谋好退路和前程。
这就是张松主动请求出使曹操的原因。
在此之前,张松对曹操心慕手追,希望能投入曹操帐下,实现自己平生的远大抱负。
张松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又对西川的物貌风情了如指掌;还有运筹帷幄之中的大才,因此欲投明主,以实现自我,符合当时士人的心态和做法。
那么,张松的做法是不是卖主求荣?
应该不完全是,他更多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做一个名载史册的名臣而已。
否则,如果一心为了谋私利,那么跟着刘璋最好。
刘璋好糊弄啊!从刘璋手里谋取利益,可比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位大枭雄手里容易得多啊!这一点,张松不会不明白。
事实证明:刘璋对张松的赏赐也是丰厚无比的。
但是,张松想要谋取的不是一些经济利益,而是想要名垂青史的远大理想。
刘璋镇守益州必不会长久,所以继续跟着刘璋,就必然要做亡国奴、丧家犬。
这就是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远见卓识。
因为,东汉末年的分裂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多则几十年,少则十几年,必然会统一的。
这一点,稍微有点历史知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还有:曹操、孙权、刘备、张鲁。
这四位大军阀都对益州虎视眈眈,随时都能打进西川。
重要的是:这四位中的任意一位,刘璋都不是他们的对手。
而曹操、孙权、刘备、张鲁,谁能担负起统一天下的责任?
毋容置疑,曹操是第一人选。
所以,张松最先想把益州的地图献给曹操,协助曹操进川,这是张松的最优选择。
令张松大失所望的是:曹操根本不重视张松这样的士人做内应。
曹操准备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一统天下,对本土士人的作用不屑一顾。
张松在曹操那里吃了“闭门羹”,使他清醒了很多。
因此,他没有再去找孙权。
他懂得了:实力最强大的人,往往都是自以为是,看不起也不需要什么人才发挥作用了。
在他们的眼里就是:成败在乎实力,公道不在人心。
于是,张松就只有去投求贤若渴的刘备了。
刘备果然实至名归,对人才的尊重犹如对自己的师长。
这样张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和自豪。
俗话说得好:“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已者死。
”张松是士人,自然被刘备感化,决定为刘备的事业死而后已。
刘备深知:人才,尤其是谋士的不可或缺性,为什么没有给关羽安排一位军师来辅佐关羽呢?
原因就是:第一、随着地盘的扩大,刘备手下人才不足的一面充分显露出来了。
刘备拿下了荆州五个郡和荆州的州部,这就需要五个太守级别的人才来镇守。
太守级别的人,都是独当一面的,最好是有勇有谋的人才。
刘备当时也的确是缺乏人才,所以他把原来镇守这四个郡的太守,大多留用了。
除了顽抗到底的韩玄被魏延所杀,其他人都被留用。
这说明了,刘备实在拿不出那么多像样的人才了。
不然的话,也不至于连糜芳、傅士仁、潘睿这样首鼠两端的小人都用上了。
刘备本来也准备重用张松,但是张松却半途而废了;重用庞统,庞统却没有坚持到胜利;重用法正,法正却英年早逝了;黄权和刘巴是蜀中剩下的为数不多的熟悉地方政务的人才了,也不可能派给关羽;马良善于协调南方地区少数民族关系,也必须留在身边。
所以,刘备也真的是无人可派了。
第二、关羽自己身边其实也聚集了几位大才。
像王累、赵甫等都足智多谋,他们给关羽提供了不少的“合理化建议”,只是关羽没有采纳而已。
如果关羽能够从善如流,择其一而从之,也不至于遭到覆灭性的惨败。
第三、刘备忽视了孙权夺取荆州的野心和决心。
刘备认为跟孙权划分了荆州,交给了孙权三个郡以后,孙权就会满足现状。
这样,以关羽之能,独抗曹魏,还是能守住荆州的。
刘备做梦也没有想到,孙权会出尔反尔,投降了曹操,形成了对关羽前后夹击的态势。
《韩非子》云:“取舍相同的人,相互支持;取舍不同的人,则相互非难。
”刘备能够让属下文武生死相随,却无法让盟友诚心合作。
由此可见,刘备是适合追随者的领导,而不是适合可以合作者的领导。
关羽到了后期,似乎形成了魏、蜀、吴之外的第四股势力。
他跟刘备的关系有了十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关羽此时,既是刘备的追随者,又是刘备的合作者;类似于韩信处于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处境。
危险的是:刘备、关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这种变化是形势使然,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更不是兄弟义气所能左右的……如果刘备和关羽能够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局有可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