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前一年的1944年为什么还有能力发动豫湘桂战役?

2022-11-19
5 阅读

1944年,“大日本帝国”的情况已经十分糟糕。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接连战败,已处于绝对劣势。

“大日本帝国”的“绝对国防圈”已被撕开口子,海上交通线也随时可能被切断。

然而,即便如此,日军在中国,依然发起了规模前所未有的攻势!豫湘桂战役,日军共投入了51万军队,其规模远远超过了当初的淞沪会战、武汉会战。

困兽犹斗,日军想干什么疯狂的事情都不足为奇。

只是···1944年的日军,为何还有能力动员起如此大规模的力量呢?

日军可调之兵豫湘桂之战,日军兵力来源大致有三。

1、“中国派遣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从中国战场抽调了不少精锐前往太平洋战场。

不过,“中国派遣军”的虽时有增减,但始终维持着相当强大的军力,大致为25个师团,1个坦克师团,11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和1个飞行师团,总兵力约为62万。

由于其在中国战场战线过长,因此,其大部分兵力被分散于“治安战”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正面战场上,其几次较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兵力都只有10来万,再大就很难组织了。

然而,如果是要孤注一掷,不计后果的发动攻势,他们仍然能调动起庞大的军事力量!为了发动豫湘桂战役,“中国派遣军”除“大致确保现有占领区”的兵力外,精锐均调动起来,用于此次战略进攻。

2、关东军。

事实上,很长时间内,日军在东北都维持着庞大的关东军集团。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关东军的规模甚至大于关内日军的规模!其后,关东军的骨干部队多被抽调到各处,但始终维持着45万以上的庞大规模!显然,关东军依然有相当军力,可以入关内作战。

3、日本国内依然庞大的兵源。

我们常常说日本是“蕞尔小国”。

其实,也就咱们有资格这么形容日本。

放到全球范围,日本的人口数量可是排得上号的。

二战时,日本本土的人口为7300多万,与德国大致相当。

不过,其年龄结构比德国年轻,因此,可以动员比德国更庞大的兵力。

1944年11月,日本陆军总兵力为398万1000人!从严格意义上说,日本国内新征的军队缺乏经验,然而···客观地说,其训练水平高于国军大部分军队。

因此,仅就可调之兵的规模来说,日本这台战争机器,仍然有庞大的兵源可供调动。

为豫湘桂战役扩充的军队规模为了发动豫湘桂战役,日本从关东军、本土调入了大量的兵力。

1、扩充“中国派遣军”各师团。

拥有长期在中国战场作战经验的各师团,自然是此战日军最为依仗的。

不过,其中许多部队,是长期用于“治安战”的乙种师团、丙种师团,正面作战能力稍弱。

为了让加强这些部队的力量,日本在国内动员力量调入中国战场,除补充各部缺额外,还尽量将乙种师团、丙种师团升级为甲种师团。

而一个日本甲种师团加上补充、特种作战单位后,作战兵力达32000人!2、关东军精锐,27师团加入。

同时,日军从关东军调27师团到关内参战。

关东军27师团,是关东军的基干部队之一,战斗力非常强悍。

3、自日本国内成建制调兵。

日本直接从本土成建制调来了14个独立步兵旅团。

一个独立步兵旅团,兵力为5100人,14个就是71400人。

此外,还有8个野战补充队,增加若干军直属队及后勤部队。

4、补充空中力量。

经过补充,日本将原第3师团升编为第5航空军。

由此,日军拼凑起了强大的战略进攻集团。

日军的物资来源其实,以日本的人口和动员能力,“人”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物资。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派遣军”一直在过“苦日子”。

如前所说,1943年时,“中国派遣军”有25个师团,1个坦克师团,11个混成旅团,1个骑兵旅团和1个飞行师团。

而当时,他们储备的弹药,仅够20个师团使用,后备汽车1500辆,燃料仅够8个月使用。

进行“治安战”或许尚可维持,但要在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与兵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国军大战,显然是不足的。

而此时,日本也无力给予太多的补充。

首先,随着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的持续进行,日本的国力已经透支,其制造能力大幅下降。

1943年以后,日本的钢材、煤炭产量均断崖式下降。

其次,日本运输能力严重不足。

物资要从日本运至中国,自然要依靠大量的海运船。

然而,太平洋战争,尤其瓜岛战役,日本海运船已经大量被消耗。

而且,此时,要与美军争夺各岛,对海运船的需求自然极高。

因此,日本很难使用大量远洋船只进行运输,只能尽可能减少海运距离,多采用陆地运输,其效率大打折扣。

所以,豫湘桂战役,日本从本土及东北补充过来的物资,仅为:地面普通弹药4个师团用量;航空弹药约2个飞行团的用量,汽车燃料约4万余升,航空燃料1万千升,渡河用船约600只。

可以说,此时,日军兵力倒是真不缺,但物资确实比较紧张。

日军并不强大,只是国军表现太垃圾由上可知,豫湘桂之战,日军看起来集结了前所未有的兵力,但并不那么强大。

1、兵虽多,但素质下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过去熟悉对华作战的精锐兵团已被陆续抽调走了。

因此,此战,日军掺用了大量训练时间短、实战经验少、装备质量不足的新兵参战。

如果对比“兵龄”,国军可以算是“老兵”了,本应是国军的战斗力更强才是!只是···由于腐败,多数国军“老兵”的作战能力反倒不如日本“新兵”。

2、空中力量不足。

尽管日军将原先的飞行团升级为航空军,但是,其实有作战飞机只有250架,不足中美战机的一半。

因此,一来,日军空军不敢再采取白天编队轰炸方式,其对我地面部队威胁大减,与抗战初期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日军陆军也前所未有地,在中国战场受到空中力量的巨大威胁。

实际上,据日军回顾,在向衡阳追击期间,由于美空军的空中优势,日军被迫昼伏夜出作战。

3、物资严重不足。

如上所说,虽然日军已尽全力准备了物资,但其物资是极为紧张的。

事实上,在中国军队抵抗激烈的一些作战(如衡阳保卫战)中,日军常常因弹药不继而攻势暂停。

如果国军,都能如守衡阳的第十军一样坚决抵抗,或者至少少让敌人缴获一些,日军可能都很难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总的来说,1944年,尽管已经日薄西山,但日本这台战争机器依然能动员庞大的军队。

只是,兵源素质下降、物资能力不足、空中优势丧失,此时的日军,规模虽大于过去,但其战斗力优势与抗战初期确实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还是那句话:国民党,从来不是败于对手的强大,从来都是败于自己的腐败无能!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