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的兵器有一两百斤,怎么作战?

2022-12-24
10 阅读

(妇好墓出土青铜钺)古代武将的兵器动辄一两百斤,有的还更重,这话千万别信,都是“小说家言”或“说书者语”。

目前,出土的单兵格杀武器中,最重的,应该是殷商妇好墓中的两把“青铜钺”,只是钺头,不算钺柄,一件重9公斤,一件重8.5公斤。

汉以后,钢铁材质兵器彻底取代了青铜兵器,硬度、韧性、锋利程度等等,都远超于青铜兵器,但重量反而减轻了。

出土的此后年代的兵器中,似至今没有重量超过妇好青铜钺者。

而且,妇好墓中的“钺”,很可能已只是作为仪仗的“礼器”,而非她本人所用的作战兵器随葬的。

此“钺”,表达的是商王武丁这位妻子的军功和权力。

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了越王勾践剑,锋刃锐利,但重量仅875克。

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戟、矛、剑等格斗兵器,重量也基本不出其左右。

曹丕,在《典论》中说,他喜好兵器,专门制作了三剑、三刀、三匕首。

三把刀各重“三斤六两”“三斤十两”和“二斤九两”。

另外,他又锻打了一把陌刀,重“二斤二两”。

这都是“十六两”制。

《三国演义》说,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

实际上,《三国志》和梁陶弘景的《刀剑录》中,从未提及关羽的这件兵器。

类似的“长刀”,是在晋之后才出现的。

“青龙偃月刀”这个名称,始见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包括“方天画戟”。

《三国演义》作者,极可能是以此著名“兵书”设计魏蜀吴时期的大将们的兵器的。

隋唐,《唐六典》和《太白阴经》记录了当时的几乎所有格斗兵器,未见有重达百斤以上的兵器。

北宋的《武经总要》,详记了宋军兵器。

其中分量最重的当属一种“大斧”,书中未标记具体重量,但也应不会超过“妇好钺”。

南宋后期开始,其实已进入冷热兵器混用阶段。

明代,这一特征愈加明显。

明代,是“兵书”最多的朝代,较有影响的就不下七八十种。

其中,尤以《武备志》《练兵实纪》最为著名。

这些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冷兵器的制作程序和规范要求。

比如,《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载:“镗钯长七尺六寸,重五斤,柄杪合钯口,根粗一寸。

”这大约是当时最重的兵器。

戚继光《练兵实记杂集·军器解》记:腰刀“长三尺二寸,重一斤十两”。

明代,明显追求冷兵器的轻便化。

包括为了减少铠甲的重量,延续了宋代发明的“纸甲”和“绵甲”,使原来重约五十斤的金属甲,减轻为不到十斤。

说古代武将使用百斤以上的兵器,应该是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开始的。

明末清初出现的《隋唐演义》随之加码。

后来的《说岳全传》再度渲染。

然而,追根溯源,到可能是《史记·项羽本纪》。

其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项羽又有《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云云。

古人心中,盖世英雄便大都以为是“力大无穷”“勇猛无比”的了。

严格说来,从《孙子兵法》开始,到前面说到的那些“兵书”,讲到“将帅”,都说“运筹帷幄”要远远强于“身先士卒”。

所谓“摆开阵来,冲出一员猛将”,双方大将都上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也不过是“小说家言”和“说书者语”而已。

分享至:
管理员

小草

专注人工智能、前沿科技领域报道,致力于为读者带来最新、最深度的科技资讯。

评论 (0)

当前用户头像